妈妈平日省吃俭用,却爱乱买保健品?儿女要理解先别否定!其实她买的是“安全感”和“归属感” – 大保社


妈妈平日省吃俭用,却爱乱买保健品?儿女要理解先别否定!其实她买的是“安全感”和“归属感”

妈妈平日省吃俭用,却爱乱买保健品?儿女要理解先别否定!其实她买的是“安全感”和“归属感”

“跟你讲过几千万遍,这种来路不明的药不要乱吃,……。”小樱回家看到本来保健营养品就已经堆得像小山一样的茶几,又多出好几罐新的,忍不住火气念了妈妈一顿。

“那又不是药,人家说效果很好……”,妈妈急忙辩解,举例谁谁谁都有买。

小樱真心不解,老妈平日省吃俭用,唯独对保健品花钱不手软,她给的孝亲费大部分花在这里,实在无法认同。但看到妈妈一脸委屈的神情,内疚自己干嘛说话那么重。

无奈这样的剧情每回家一次就上演一次,小樱问:“我应该怎么办?”

在担忧长辈的行为之际,小樱可以再细一点想,自己在意的点到底是什么?例如,怕保健品来源不明影响健康?担心营养品摄取副作用?无法认同妈妈的金钱使用观念,不满意她的行为不符合自己期待?

怕长辈乱买,不如代为筛选

小樱可以协助帮忙确认保健品包装上资讯,确认是否有制造厂商资料、成分标示、有无提供相关检验报告、符合GMP规范等。

以健康保健为诉求的产品琳琅满目,“健康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生机食品”等等,一般消费者看得眼花撩乱,难以弄懂其间差异。

其中,只有“健康食品”可以宣称有“保健功效”,需要向卫生福利部申请查验登记许可,才可以称为“健康食品”,经过认证核可取得“小绿人”健康食品标章和许可证字号。

卫福部食药署已公告,从2022年7月1日起,除取得“小绿人”健康食品标章的食品外,其他一般食品品名都不得使用“健康”二字。

至于“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等等,属于一般食品,不能宣称有保健功效,更不能说有治疗效果。

吃多反而是负担,提醒安全剂量

营养品不是吃愈多愈好,一般食物吃太多会造成身体负担,而保健食品的营养萃取自天然成分,加工浓缩之后小小一锭,让人容易轻忽单一营养素过量的问题。

尤其长辈多少身体有一些机能较弱的地方,如果本来就有疾病服药,更要注意营养品与既有药物的搭配性。

例如肾脏不好的摄取过多的蛋白质会让肾脏恶化,现在流行的高蛋白饮食法,就不适合让肾脏不好的老人家使用。又或者因为怕骨折而大量补充钙片,但过多的钙有可能产生高钙血症,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脏血管问题,

有慢性病者食用保健品,最好能先谘询原有的医师,平时小樱可协助妈妈看营养标示,提醒注意安全剂量,而医院的营养谘询门诊也可善加利用。

思考妈妈“想要”,而非你认为“需要”

就像小时候,父母常以他们认为对子女好的方式,硬是要求子女遵守。现在反转过来,当父母老时,子女也常不自觉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期待父母可以照做。

小樱想要妈妈不要节省,对自己的饮食起居能够好一点,不要把钱投在无谓的保健品上。可是妈妈认为把钱投资在健康上,就是把女儿的钱做最好的运用,这样做也对自己最好。

小樱可以思考什么是妈妈“想要”什么,而不是她当女儿的认为妈妈“需要”什么。

中国台湾一年保健食品市场规模逾1500亿元,而且数字还在逐年成长中,根据我的观察,促使长辈买保健品的动机是多元的,甚至有许多人是买了吃几次就搁置着,过没几天又在购买不同的保健品,来回在“吃心安”与“保平安”之间。

如果无法理解这样的心情,只要看看自己有多少用到一半的美容保养品,就比较能理解。

可以说,长辈在买保健品的同时,也在买其他心理层面的无形价值。

一、买一个安全感

许多人对于药品有迷思,总担心吃药会伤肝伤肾伤胃…,对食品则无此忌讳,希冀透过保健食品来达到预防效果,甚至于期待比药品更有神效。有时安慰剂效益,就是有拜有保庇的概念。

二、买一个掌控感

年纪增加的同时要面对身体健康逐渐走下坡的现实,还有死亡的焦虑,这些失落过程能够操之在己的有限。

购买对健康有利的产品,是自己在为身体做一些事,力挽正在流逝的,对抗这种潜意识的焦虑。

 

三、买一个希望感

膝盖愈来愈没力、眼睛愈来愈雾濛濛,事情愈来愈记不住,万一变成失智怎么办?这些感觉有多不安,有多惶恐,连说都不知道怎么开口。既然有方法,总要试一试。

四、买一个认同感

广告上、电视上那些名人都说好,隔壁的谁谁谁吃了也有效。电台的主持人风趣幽默的聊天,直销系统的服务人员嘘寒问暖,比起忙于工作的家人,这些人陪伴的时间更多。

人际关系因为保健品而有连结,不仅有认同还有同温层的归属感。

每个行为都有它的意图,比起担心行为更重要的是关切的意图,理解长辈,真正关切到对方的需要,深度的关心是最佳保健圣品。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