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容易快乐的5个生活态度!像灯塔一样提供清楚希望与方向,重新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迎向人生 – 大保社
▼
50后,容易快乐的5个生活态度!像灯塔一样提供清楚希望与方向,重新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迎向人生
示意图,非当事人。图/达志
这几年中国台湾社会充满了抱怨与不平的心情。很多人认为主因在于大环境不好、官方施政不佳,导致整体幸福感降低等等,而感叹自己其实无力改变,只能默默承受。我觉得这种一味把幸福寄托在官方与他人身上的思维,实在太过被动。如果我们重塑看待世界的态度,其实可以直接改善我们的幸福。
我自己有五个原则,帮助我在面对挫折与挑战时,像灯塔一样提供清楚的希望与方向,能够重新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迎向人生。它们分别是:
一、 选择那个让你更自由的选择
“快乐”有个重要的关键,就是你拥有多少选择的自由。面对任何人生决定最关键的思考点,就在决定能让未来拥有更多的选择,还是更少的选择。
例如每个月收入明明只有三万,却勉强自己买千万等级的房子,虽然拥有自己的家,但也意味着将失去随意转换跑道的可能。
所以当眼前出现薪水不错的工作,但发现未来前景堪虑,也很难有发挥空间时,我就不会投入。
我们不应该为了短期的利益,牺牲掉长期的自由度!包含职涯发展、财务投资或人际关系,我都是用同样的原则来思考:任何选择必须拓展未来的弹性,不该因为任何理由而缩限自由度。
二、 训练自己不依赖他人
依赖别人的话就得看脸色。别人心情好时会帮你多一点,但心情不好时你就得低声下气。所以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就是通往自由的开始!
我们活在一个分工细腻的社会,当然不可能什么都自己来。但我会用一种折衷的方式,就是当需要依赖别人的时候,会以“交换”为前提。尽量减少依赖人情,而是以互惠合作或雇用的方式来进行。
这些年来我的体会是:以平等交换为前提的人际关系才能走得长久和愉快。这里所谓的交换未必是金钱,也可能是货品或任何服务,总之就是付出一些对方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来换取自己想要的。
透过平等交换而非依赖求援,还有几个额外好处。一旦你预设找人帮忙得付出成本时,就会直接找该领域的专家,而不是从亲朋好友中找个业余角色。
当这样的关系成为“商业交换”,你就有权利提出“合理的要求”。但如果找的是亲友,难免会不好意思进行监督或要求,最终很容易得到差强人意的成果,而且还欠对方一个人情。
三、 对别人好,但不要预期回报
“期望破灭”往往比一开始没有期望更容易让人沮丧。例如辛苦帮助了他人,心中一直期待对方的回报,但后来却没有发生,此时这人就会开始后悔。因为不帮还好,帮了反倒期望落差更大!
当有人向你求助时,你若想帮就帮,有困难就直说,别勉强帮忙却又期待对方会感激与回报。
最好的方法是,帮忙之后直接认定对方“记性不好、铁定忘记”。如果时时刻刻都在意自己帮过谁、谁该回报、谁该感谢,那就很容易陷入负面的情绪中。
四、 预设最坏的状况,不过度乐观
过度乐观的人常常是最快被现实打败的人。我自己是做专案管理的,经历各种意外后,根本不相信这世上有所谓天衣无缝的计划。
更何况人们面对自己期待的事情,总是过度乐观,时常假设意外不会发生,所以计划做得草率至极。努力做的计划都未必靠谱了,更何况草率应对的计划?当现实与计划稍有落差时,挫败感就会来袭!
我自己觉得最实际的人生态度,就是尽量把未来想得悲观一点,最好把所有可能的坏状况都想过一轮,并且问自己:如果这些坏事发生的话,我还有办法东山再起吗?
举例来说,如果我想开间咖啡厅的话,我不会幻想生意如何兴隆,反倒会先做些糟糕的假设。
我会自问:如果开业三个月都没什么客人,这样我能承担吗?这机率似乎是有的。所以就会督促自己继续想:我该准备多少钱当准备金度过难关?我该预期低潮持续多久?我该花多少时间建立顾客信赖?
这些悲观的问题,并不是泼自己冷水,而是督促自己开始做研究、收集情报,避免自己的一厢情愿或是过度乐观。认清现实后,我们自然会把商业计划做得保守一点、尽量加强准备。等店真正开张了,预期的坏事没有全部发生时,反倒会开心快乐地面对一切。
五、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碰到失败挫折、被别人欺骗、拒绝、伤害,都会让我们失落、痛苦与挫败。但世上就是有些不凡的人,在经历痛苦之后,反倒能展现出一种“积极性”:他们毅然停止自怨自艾,开始问自己:我能不能做些什么,避免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失败虽然有痛苦的外衣,但却有着珍贵的核心,那就是“教训”!
例如某天在工作上被老板斥责,心里很不是滋味时,那我就得回来好好想一遍,下次再有类似的事情,我该做哪些处置。答案可能是早一点回报老板、早一点去催承包商的进度、先把合约读清楚、或是训练沟通能力。总而言之,一定有些什么是可以强化的。如果能把这些地方一个个找出来,改造自己,下次就可以避免同样的问题。
最糟糕的态度,就是把问题“外部化”:都是老板或客户不对、都是官方没尽到责任、都是财团欺负我们、都是男人好色或是女人爱财。如果要把问题外部化,永远可以找出无数的理由及对象责怪,但这些都无法避免下一次的问题发生!若是无法跳脱这样的思维,就只会重复在同一个问题上跌倒,最终的后果,还是只有自己来承担。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