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非爱不可的人、非结不可的婚!善用1法则决定亲密关系的品质,把幸褔掌握在手里 – 大保社

▼
没有非爱不可的人、非结不可的婚!善用1法则决定亲密关系的品质,把幸褔掌握在手里

江湖人称“丰翔哥”的蔡丰翔老师,是中国台湾数一数二深入研究种子法则的实践者,他自己就是透过种子法则,战胜了忧郁症。
近来,大S和韩星具俊瞱二十年后再度复合的新闻,传为佳话,众人纷纷觉得“这才是真爱啊!原来真爱等待二十年也会来!”但话说回来,我二十年来手机号码也没换啊!不过都只接到过推销电话,哈。没错,或许这样的缘分真的存在,但它可能就像中乐透一样,机率非常的低。
事实上,我发现身边很多女性朋友们之所以忘不了前任,好像某种程度不是真的很爱,而是出于一种“比较心态”而念念不忘。
她们二十几岁当时的约会对象或许都比较优秀、条件比较好;但到了三十几岁之后的约会对象,相对二十几岁时就没那么好了,所以会产生比较心态,因而感到挫折。
那么,究竟一个人忘不了另一个人的原因是什么呢?
亲密关系专家Lily 曾慧俐老师 (FACEBOOK:Lily曾慧俐的关系花园) 认为,很多人之所以放不下前任,不是因为还喜欢这个人,而是喜欢这个人给的“感觉”,例如:优秀的“感觉”、经济能力好的“感觉”……
为此,失恋之后,与其和前任一直藕断丝连、期待着复合,Lily老师鼓励大家去发掘你喜欢的人的身上的“特质”,而不是纠结在某个人、那张脸;因为这个感觉和特质,不会只有前任有,其他人可能也会有。
“真的是这样吗?”或许有些人相信,有些人怀疑。
所以,针对这一个概念,我要用“种子法则”来跟各位进一步说明解释。
“种子法则”:你喜欢的只是这个人给你的“感觉”
江湖人称“丰翔哥”的蔡丰翔老师,是中国台湾数一数二深入研究种子法则的实践者,他自己就是透过种子法则,战胜了忧郁症。
他说,所谓的种子法则,就是一种“倒果为因”的思考方式,例如:看到玻璃杯,一定会知道玻璃杯是玻璃做出来的;看到西瓜,一定会知道是西瓜籽种出来的。
换言之,就是从结果推论,事情发生的原因。
听起来有点抽象,对吧?那么,来听听《爱的业力法则》中所提到的“笔的故事”。
对我们来说,手上拿起一支笔时,正常的思考就是“笔就是笔”,可是以种子法则的角度来看,笔它是来自于我,是我创造了笔出来。怎么说呢?
试想第一个场景:如果今天有一只狗狗跑进来,你在它的面前把笔晃一晃,狗狗会拿起那支笔写字吗?不会。它一定会用嘴巴咬或鼻子去闻;此刻,同样是笔,对狗狗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磨牙玩具。
再转换到第二个场景:假设把笔放在桌上,你离开了,狗狗也被抱走了;在这个空间没有狗没有人,空无一物的状态下,桌上的那个柱状体,在那个当下“它,是笔吗?或是,它是狗的玩具吗?都不是,答案很简单,就是‘它什么都不是’。”接着,又到了下一个场景。人和狗都回来了。
假设狗狗先进房间,它看见了桌上的东西,会认为它是玩具;而人再走进来,拿起这个柱状体,它就是我的笔。换言之,在既有人也有狗的情况下,同一个柱状体会同时是玩具,也会是笔。取决在谁?观察的主体。
正在读这本书的你,你们都是主体,你们都是自己世界的主体,所以你正在观察着这个世界的万物;这个世界的万物,是因为你的“观察”而存在,也就是说“是你的视角,创造了你的世界。”
因此,“我觉得”是关键字,例如:我觉得某个男明星很帅,那个帅是在那个男明星身上吗?不是,是在说出那句话的人身上。
重点来了,很多时候之所以忘不了前任,是否发现你的话语中都有“我觉得”的关键字:“我觉得他很好”、“我觉得我还喜欢他”、“我觉得没有他我活不下去”……这个“我觉得”实际上就是“感受”,是你感受如此,并非那个人存有那种真实特质。
简单说,呼应Lily 老师的说法,我们喜欢一个人,不是喜欢这个人,而是这个人带给我们的感受。
但是我们的头脑,一直在骗我们,我们喜欢这个人。
“我觉得我没办法离开他。”错,你离不开的是他带给你的“感受”。
在爱情中,我们要的是感受,而不是这个人,人不是重点。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因为“感受”必须有物质的条件才会存在,而人就是这个传达感受的媒介。
所以,想要断绝对前任念念不忘的感觉,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受”是什么。
具体作法,就是以种子法则的角度列理想伴侣清单,对象可以是前任、曾经暗恋过的对象、偶像明星,甚至是其他人的男朋友、老公,任何能“让你感受到幸福感”的对象,都可以。
写下他们的具体条件,越具体越好,然后在客观条件之后括号,写下这个条件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例如:
‧ 身高一八○公分(安全感)
‧ 身高一八○公分(温暖)
‧ 身高一八○公分(优生学)
发现了吗?光是身高一八○公分的这个客观条件,括号之中就会至少三种不一样的主体感受。
很多人在写伴侣清单时,都只写条件而忽略了感觉,但感觉才是亲密关系中的重点。
你可能遇到一位一六十五公分的男生,但你却爱他爱得不得了,为什么?因为他给了你满满的安全感。
顺带一提,种子法则的进一步应用,是透过列清单找到自己的种子后,去执行这份清单。
如何执行?不是拿着这些条件去找对象,而是“先种下这些感受”。
怎么种?根据丰翔哥的经验和观察,他发现大家希望有伴侣,其实内在驱动力是“想有人陪伴”。
因此,有个好方法是“先花时间陪伴别人”,像是去养老院陪伴老人,给他一段快乐的时光;“去陪老人”这个行动便是种下了“陪伴”的种子。
每个人想要拥有亲密关系的理由不尽相同,但只要找出那颗种子,找到土壤(不限于对象,任何人都可以)种下去,一定会有所结果。
我觉得“种子法则”很有趣,推翻了过去的观念。
以前很多人写完伴侣清单之后,就开始去认识对象、联谊,但其实这么做,本质上还是想到自己。
但种子法则,是一种“先为其他人付出,接着自己才能有所获得的概念”,这种倒果为因的作法,其实正符合正向心理学所提倡的:“如果生命缺乏什么东西,你势必要把他创造出来补上,生命才会圆满。”所以,觉得自己有缺什么,就自己把它种回来吧!
总之,希望每个人都能借由“种子法则”的概念,更清楚明白很时候之所以对某人无法忘怀,都是喜欢那个“感受”,而非那个对象本身。不要混淆了这一点,相信面对失恋或情伤,应该都能更快走出来,甚至勇敢地迈出新的一步。
路队长说
世界上男人这么多,不要孤恋一朵花一枝草,让你的电话线保持畅通,放下那通打错的电话,不要让它占线,新的电话才打得进来。
这个占线,不只有交往过的,暗恋、单恋、心仪的、别人喜欢你的都算。所以如果发现每段恋情总是短暂,就赶快透过种子法则找出占线的原因吧!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