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生日心愿是帮助游民!他说他不要生日礼物,而是让世界变更美好、发挥鼓励效果,让其他人效法 – 大保社
▼
我儿子生日心愿是帮助游民!他说他不要生日礼物,而是让世界变更美好、发挥鼓励效果,让其他人效法
示意图,非当事人。图/达志
那天是圣诞节,我和家人正准备前往附近的游民收容所当志工。我们要在那里协助分发衣服、鞋子和其他捐赠物资。四个孩子本来对这次的志工服务很兴奋,但因为他们现在抱着圣诞礼物赖在沙发上,竟有点舍不得离开家。
当我们出门时,我把圣诞节当天收到红包塞进口袋里,并要求孩子们也这样做。我对他们四个说:“我把圣诞节红包带在身上了。因为上帝有可能会要我们捐出去,以防万一,你们也要带上红包。”
结果,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爸,我们好累,可以待在家里吗?”
“去那里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提醒他们:“要常保一颗慷慨的心,要乐于付出。”
孩子们现在会告诉你,他们知道我是对的,但他们当时可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把红包随便塞在包装纸和卡片之间。然后,我们上了白色雪佛兰休旅车,开着车前往收容所。
收容所的停车场挤满了人。在停车场的栅栏外,一大群游民排队等着入场。停车场的水泥地上放着一排排募来的鞋。有小到不超过食指长度的童鞋,也有成年人穿的皮鞋、拖鞋和运动鞋。它们一字排开,等着被人穿回家。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女儿劳伦还在手忙脚乱的替游民找双他穿得下的皮鞋,这个人刚刚找到了合适尺码的裤子和西装。
这时候,她看到一名年轻的志工走到鞋堆旁,默默的将自己原本穿在脚上的新鞋,放在游民选好的衣服旁边。
当他走在厚实的水泥地上时,虽然脚上只剩下白色袜子,但脸上却带着浅浅的微笑,准备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劳伦站在一边看着,突然眼泪夺眶而出。她想知道自己能不能也这样不顾一切的付出?
另一名男子问我儿子康纳,有没有十号半的鞋子。尺寸比较大的鞋子几乎都被拿光,所以康纳对他摇了摇头,但于此同时他弯下了身,开始解鞋带。他说:“给你,这双应该刚好。”然后就把自己的爱迪达递给了那个男人。
马上又有另一个女人走近数量变少的鞋堆,她低声的说:“我在找七号半的网球鞋。”劳伦跨过鞋堆,脱下自己的鞋。
劳伦说:“这是你要的大小。”女人不愿意接受,但劳伦很坚定的对她说:“这是你的。”然后把鞋子塞进女人的包包里。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汉娜和狄伦也都把自己的鞋子送了出去。
我感动的双眼含泪。就在两个小时之前,孩子们甚至不想离开舒适的沙发,但现在他们却穿着袜子在粗糙的水泥地上走来走去。
几分钟后,劳伦转身看到一个女人站在鞋堆的对面,看着她。她说:“你好,我是地方报的记者,我看到你刚才的所作所为。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劳伦笑着对她说,因为有个男人树立了典范,她只不过是照做罢了。
身为父亲,当我看到我的孩子向他人敞开心扉时,我的心中充满自豪。没错,那不是一百万美元,也不是辆全新汽车,只是双鞋子,并非无可取代。
鞋子总有一天会破、会脏、会坏。但是当康纳弯下身、开始解鞋带的时候,那个男人脸上的震惊表情,让我终生难忘。
那天下午,我家的五个成员脚上都没穿鞋,脸上挂着纯粹的喜悦,走回我们的休旅车。这就是奉献的力量,这一切始于那个以身作则的陌生人。
付出时产生的涟漪效应,会鼓励他人也一起付出。艺术家肯特.杨史东(Kent Youngstrom)指出,慷慨不仅是善意的回馈,也是善意的传递,对当代的文化可以发挥重塑的作用。
换句话说,付出具有传染性。哈佛大学研究员詹姆斯.福勒(James Fowler)和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吉斯(Nicholas Christakis)发表在《美国地区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表现出慷慨的行为时,会激励观察者也变得慷慨。
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利他主义可达三度传播,也就是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那个人再传给另外一个人。研究人员写道:“每个人都可以影响数十、甚至数百人,其中有些人根本是全然的陌生人。”
杰西.科尔(Jesse Cole)在乔治亚州萨凡纳投资一支表现不佳、无利可图的小联盟棒球队。他的精力和影响力让香蕉队扭转颓势,自此以后该球队的球赛场场爆满。
他是怎么办到的呢?他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他表示:“对我们来说,帮助一个球迷,就是对社区有所贡献。很多人都以为,伟大的事业和付出才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殊不知,当你每一次为一个生命带来改变,这份改变转化成的力量,会接着为更多生命带来影响,而你也将因为付出而获益。”
杰西说的没错。不管是脱掉脚上的鞋,还是掏出口袋里的现金,付出都会带来改变。它改变了你和你周围的人;它甚至还能改造你的事业,让你变得更为富有。
但请记住,金钱对于快乐度的提升,只能发挥一定的效果。你用钱了做什么(也就是你的慷慨目标),比你多有钱来得重要的多。
麦可.诺顿博士(Dr. Mike Norton)提醒我,他所说的“投资他人”是世界上每个宗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表示:“每个宗教和哲学都提到一些关于无我和助人的思想。投资他人是指,当我们用自己的金钱造福他人时(例如:购买礼物或慈善捐款),往往会比为自己而消费来得更开心。”
麦可并非唯一提出这种论点的人。在《人格与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上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中,分析十多份学术和心理学研究。
报告显示,人类透过使用财务资源造福他人,会进而得到情感上的回报。以下是该份报告得出的部分具体结论:
1.被定义为利用个人财务资源帮助他人的“利社会支出”(编按:prosocial spending;广义而言指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支出行为,狭义来说是能够增进团体或他人利益的慈善捐赠)与更大的幸福感相关。这个相关度在考虑到个体收入差异时依然成立。
2.将一群得到一小笔钱的北美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要把得到的钱花在陌生人身上,另一组则是用在自己身上。结果显示,前者从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3.年仅两岁大的幼儿在送出有价值的资源后,表现得更为快乐。
4.善良的行为能为情感或身体的复原带来好处。
5.比起买礼物给自己,买礼物捐给慈善机构能够带来更高层次的正面影响。
6.针对来自一三六个地区,超过二十万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利社会支出与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有关。
7.人们能从与他人分享个人财务资源中,获得情感上的益处,这个结论不仅适用在资源丰富的地区,连贫困地区也是如此。原本这些地区被认定为因为资源稀缺,人们从付出获得益处的可能性大为受限。
此外,慷慨所具备的的奖励特性,可以在神经层面上被检测到。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支持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当人们捐款给慈善机构时,会刺激大脑中与快乐、社会联系和信任相关的区域,从而产生“温情”(warm glow)效应。
科学家认为,利他行为会释放大脑中的脑内啡,从而产生所谓的“助人快感”的正向感觉。
我儿子十岁的生日心愿是帮助游民。他说他不要生日礼物,只要大家买毯子和袜子给他。他也接受捐款。另外,他还采购了花生酱、饼干和瓶装水,然后将这些物资分装在一个个的袋子里。
我们把这些分装好的袋子放在车子的后座,这样每次出门看到游民时,就能随时把东西送给他们。
每个十岁的孩子当然都会想要生日礼物,迪伦也不例外;只是他很清楚,新礼物带来的快乐几天后就会消失(礼物也可能会被弄坏),帮助游民则是他的慈善目标。
这么做,不仅让迪伦可以就他热衷的社会问题贡献棉薄之力,他的亲友也都对参与这个计划很感兴趣。
无论是圣诞节的一双鞋,制作一个游民提袋,还是只是为朋友或陌生人支付一顿饭钱,你的付出都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并且发挥鼓励的效果,让其他人效法。付出的行为会改变态度,改变心灵,改变生活,让你更加健康。
10月25日 09:00准时直播!【拥抱熟龄 幸福必修学分】第六届大保社台日交流论坛 精彩内容,邀请您一起线上参与!https://youtu.be/Oqk3ez2Bfhg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