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濒死意外,让我体会万般带不走的道理,简约的心灵,就是最安逸的生活方式! – 大保社


断舍离:濒死意外,让我体会万般带不走的道理,简约的心灵,就是最安逸的生活方式!

断舍离:濒死意外,让我体会万般带不走的道理,简约的心灵,就是最安逸的生活方式!

示意图,非当事人。图/达志

人生很多时候就像是一场玩笑,老爸在应该清醒的时候失智,却在失智的时候突然清醒过来。

面对这些珍藏二十多年的旧物,他的反应竟然是不屑一顾,甚至显得不耐烦。既然得到了神一般的允许,为免夜长梦多,我跟老妈及阿哥马上联合行动,几乎不眠不休地把老爸所有旧物清走,邨里的好几个资源回收箱全都被塞爆了。

在整个过程里,老爸没有丝毫不舍的心情,更首次感到那堆物件碍手碍脚,我感到匪夷所思之余,更从他身上体会到何谓真正的“断、舍、离”。

“断、舍、离”是将行法哲学中的“断行、舍行、离行”放在生活上,意思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的两大标准是依据物件的实用值与时间值,实用值是指此物对人的存在价值,而非物件在金钱或功能上的价值。

所以必须把物我的主客关系重新厘清,是人用物而非物用人。第二则是时间值,有用的物件不一定时常用到,所以时间的主轴应回到现在。

所以我们必须经常依据“现在”的这个时间轴,一步步选择、取舍,只留下自己需要及合适的东西。

其实许多人都有囤积东西的习惯,特别是老人家,总舍不得扔掉旧的、没用的物件,嘴巴上会说“丢了好可惜耶”、“早晚会用得上的”。

这些似是而非的借口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对过去的放不下,或是对未来的担忧不安,总觉得被一堆东西围着便有一份安全感觉。

也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摆脱不了对物质的依赖与依恋,不只是老爸,我自己也何尝不是死抱着一大堆物件不放。

直至在十六年前,我遇到了濒死意外,才真切体会到万般带不走的道理,从而令我减少了对物欲的追求,脱离拥有越多就是好的生活方式。

康复后,我在家里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生“断、舍、离”,重新整理我的生活空间。

我把自己三十年来留下的所有物品澈底翻出,东西竟多得有点让我瞠目结舌,足足占满了一整个客厅。

我把真正需要的物品重新筛选、贴上标签,发现不需要的东西竟比需要的多出好几倍,而生活中真正用得着的物品,却远比想像中少。

原来我也一直在浪费宝贵的人生,囤积没必要的东西,购买多余的废物,这不但剥夺了个人的休息享乐空间,更赔上了整理的精神力气。

当我看着这些熟悉的物品时,心里感慨地想:“三十年人生换回来的就是这堆东西。”

然后我逐一翻阅,仔细观赏,发现每件物品背后都印有一段难忘的小故事或回忆。

如果把这些故事重新拼凑起来,我像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我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涌现心中,鼻子一酸,眼泪盈满了双眼。

当时我像在整理自己的遗物,甚至分不清到底自己是死是活,这些万般带不走的物品是真实或是虚幻。

如果意外时我就这样死了,现在在这里的人应该变成了妈妈或哥哥,我像忽然看到他们在一面翻阅我的遗物,一面怀念我的人生。

这时我才觉悟到,这些回忆并非活在物品中,而是留在人的心底里。我并不需要这些物品去证明自己的曾经存在,亲人也不需要靠它们来保存对我的回忆思念。

“断、舍、离”真正教导人的,其实是一种简约自在的人生哲学,从整理物件到审视内心,面对物品就等同是面对自己一样。

不管是我的濒死经验或是老爸的失智症,都在教我们以新的眼光去检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不再成为物欲的奴隶。

追求物质根本不能为我们带来一丁点的安全感,相反只会不断增加我们的负担,简单的生活、简约的心灵,就是最安逸的生活方式。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