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间书店“不卖书”!他弃300万年薪到乡下开业,以书连结人与人关系,“只换不卖”滋养阅读灵魂 – 大保社
▼
这间书店“不卖书”!他弃300万年薪到乡下开业,以书连结人与人关系,“只换不卖”滋养阅读灵魂
卢文钧的石店子69有机书店是不“卖”书的,取名“书店”并非挂羊头卖狗肉,事实上以百年老屋改装而成的书店,藏书极其丰富,数千本书等待着有缘人“以书换书”,让阅读如同一场旅行,能不断的传递下去。
“我们不是卖书、(而是)用交换书,交换书有一个很大的意义,是在建立人与人的关系。”开店已8年的卢文钧如是道。
是以这家书店,可以是社区共餐的据点,可以是邻居寄托小孩的安亲班、客庄妈妈推广在地饮食文化的教室,当然也可以举办音乐会、讲座,甚或让孩子在地板上随意涂鸦的游戏场。
或许如同卢文钧所诠释的“有机”:“就是像种子一样会发芽”,这家书店藉着“分享”的养分蔚然成荫,于是便长出了各式各样的果子,虽不可控,却并不互相悖违。
卢文钧当初来到石店子老街开书店,起始点也只是一颗无意埋下的种子。52岁的他是台北人,因向往乡下风景,大学时就刻意往中南部选填志愿,数学系毕业后进入台中的科技公司上班。
此后的故事是中国台湾典型的职场奋斗记,办公室一坐10年,他在36岁晋升年薪300万的高阶主管,有车有房、生活丰裕,内心却有一股空虚来袭。于是,步入中年的他转行、创业,开店又关店,再转任企管顾问,在台北、台中两地之间寻找工作室,最终落脚“不太商业化、更有些田园风光”的关西老街。
自嘲受升学主义荼毒长大的他,在学时鲜少接触课外书籍,直到退伍后在书店翻到刘克襄的《风鸟皮诺查》,竟尔爱上阅读,一个月看10来本,只要遇到出版社清仓拍卖就去抢购,家中累积近万本藏书。
来到关西后,他把藏书搬了一部分过来,“原本只是家里书多到堆不下、租的房子太大住不完,就把书摆来这里,摆了也会想跟邻居说:来啊,这里很多书可以看,看也不用钱。”心想,自己愿意拿书出来分享,也许别人也愿意,就这样慢慢变成了一家书店。
他用“图书馆”的概念来经营,“没有借书登记、还书日期这些规定,你要5本、10本就拿去,花1、2年看完可以再拿回来让它(书)去流通。”来到店里,看到一本喜爱的书,你可以用自己的书来交换,若果没有随身携带书籍,也可以在零钱箱投入20元将书带走。
▲书店地板上常有孩子的涂鸦。(图/取自石店子69有机书店脸书)
如此佛系的经营方式,开店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获利,那卢文钧赚的是什么?“对这些人(顾客)来说,他会常常回来换(书),一点一点地跟这个书店发生关系,甚至于他来这里,会遇到不同的人。”
他说,一开始来到老街开店,“邻居在门口走过来、走过去,不敢进来。”但小镇人情浓厚,隔壁太太见他只身一人,晚餐都是买便当,不时就会端来家常饭菜分享,让他从而思考长久在都会区早已淡薄的人际关系。
从推广阅读的初衷起步,他举办故事朗读、音乐会、社区共餐,游客来了,在地人也进来了,小店不知不觉成了社区的活动中心,为老街注入新血与活力。
他喊出“认识一个小镇,从有机书店开始”的口号,“人家来书店之后,总不会逛完书店就回家离开,会希望去逛一逛,那你会推荐他去哪里?是不是会有第2、第3、第4的点,而且是真的有故事的、很精采的东西,你才好意思推荐。”
8年来,越来越多老屋被活化,陶艺家、表演艺术者、植物染职人纷纷来到关西,也带动附近茶厂更新旧貌。一家小店一个点,慢慢串成了线、形成了面,“人家一开始可能预计先来书店,可是他会去茶厂、餐厅吃饭,发现这个小镇好丰富!”
“这个书店不会只是一家书店,它会像种子一样发芽,我希望它长出来的东西,应该就不一样,而不是像Copy版的东西。”2014年有机书店在关西落脚,带动街区活络,这概念也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般,往外扩散。
如今有机书店在中国台湾偏乡已有10个据点,包括新北贡寮、新竹新埔与芎林、苗栗后龙与狮潭、台中东势、宜兰头城等,每家店都有不同风貌,陪伴着偏乡孩子学习成长,也希望藉着书店活化老旧社区,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
“来到这里的人们,在这边有一段相遇、发生一段故事,甚至是他翻开一本书,得到一个启发,一个概念,一个想法,这个书店就有它存在的意义跟价值。”卢文钧用一家书店连结人与人的关系,也串起人们、土地与书的对话,交换的何止一本书而已,而是平凡日常里最珍贵的分享价值。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