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几岁就开始“等死”!于美人嘱后事:鼎泰丰炒饭祭拜我,而且要加酱油,不要省那30元 – 大保社
▼
50几岁就开始“等死”!于美人嘱后事:鼎泰丰炒饭祭拜我,而且要加酱油,不要省那30元
人生的路,谁不是死路一条?
从母亲身上看见的豁达,不用未知的事来折磨已知的人生。
当观念改变,人可以活得很自在。
我读高中时,妈妈得了甲状腺癌,需要动手术。他23岁守寡,一个人拉拔3个孩子,非常独立、坚强,连罹癌、开刀都不要别人陪,交代我们照样去上学,也不要通知亲友。
他先开右侧甲状腺,但一星期后,医师说左侧甲状腺也有异状,也必须手术。短短一周内两度手术,他有点吓到了,这才让我通知阿姨、舅舅。
我家经济状况不好,没有多少财产需要处理。妈妈很天才,竟然交代阿姨,万一他不在了,等我和妹妹将来生小孩时,要好好帮我们坐月子。
还好他手术成功,后续也做了放疗、化疗。他非常信任医师、听医师的话,按时吃药,回诊的时间都清清楚楚记在本子上。
妈妈对生命的态度也很豁达,不忌讳谈死亡。我曾放了一本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黄胜坚写的《生死谜藏》在桌上,妈妈拿去看,看完就决定要签DNR(不施行心肺复甦术,Do-Not-Resuscitate),由哥哥见证。甚至他连自己死后希望我们用白斩鸡来祭拜、入殓时要穿哪套衣服都交代好了。
不讳言死亡,告别式要在景行厅办
母亲的独立、坚强影响了家庭气氛,当然也影响了我。他不避讳谈死亡,我也同样坦然。
孩子7岁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谈生死。我问:“你们爱不爱我?”
“当然爱。”
“可是妈妈有一天会死,我死后你们要怎么爱我?”
“我不要妈妈死!”
“人会生病或遇到意外,总有一天会死。”
孩子有些吓到了。我继续说:“听好,你们爱妈妈的方式就是好好活下去。”
“如果我们比妈妈早死呢?”儿子问。
“我会带着对你们无尽的思念,好好活下去。”我们答应彼此,不管谁先走,活着的人都会好好活下去。
从中年开始“等死”,追求永恒的生命
我曾跟女儿说:“将来我去世后,要在殡仪馆最大的景行厅办告别式。”女儿开玩笑说:“你确定到时候有那么多人来吗?”
我也交代孩子,祭拜我时要用鼎泰丰的炒饭,而且要加酱油,据说人走了吃东西是用“闻”的,酱油是中菜的醍醐味,不要省那30元。
我曾接受过催眠,看到自己坐在院子里的摇椅上,摇啊摇着就死了。墙上的日历写着204X年,年份最后一个数字看不清楚,大概是我70几岁时。
其实我50几岁就开始“等死”了。人生的路,谁不是“死路一条”?从出生后就在倒数,有限的生命终究会结束。如果能多做些良善的事,让别人念想着你、活在别人的记忆里,这才是永恒的生命。
承认有限,不断自我对话
我今年考上政大宗教研究所,为了考研究所,我读了很多书。
我对道教有兴趣,但对各种宗教都抱持开放态度。如何找到跟自己相应的宗教,就像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老板一样,需要时间和机缘。
人活一世,不断在索求智慧。我被苏格拉底“打过一巴掌”,他说:“我唯一知道的事,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承认自己的有限,不要被原有的观念捆绑、被自己的想像局限了。
从宗教或哲学的角度来看,死亡是好是坏,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不需要用未知的事,来折磨已知的人生,当下好好活着更重要。我常常用这类议题跟自我对话,或许明年想法又不同,或许会推翻过去的想法,也可能强化原有的想法,这样的思考过程我觉得很棒。
父母不欠儿女,多为自己着想
新冠肺炎其实在提醒我们,要直观面对生死议题,及早讨论、决定。我已跟律师讨论,准备依《病人自主权利法》完成预立医疗照护谘商、签署预立医疗决定,并写遗嘱。
要推动《病人自主权利法》,首先要改变观念:父母必须断开儿女的捆绑,不再为儿女牵挂,多为自己着想、打算,学习独立自主。
人的最后一哩想走得平顺,坦白说不能靠儿女,而是靠钱,帮自己及早规划好保险、医疗及看护等等费用。最孝顺的小孩其实在口袋(指钞票)。
很多父母太牵挂孩子了。我知道一位阿嬷,早早分财产给子女、帮孩子置产,却都没留房子给自己,心想可以轮流到子女家住。可是年纪越来越大,常常换地方住实在不方便,这时却没有子女愿意掏钱出来帮妈妈买房子,让他不用再奔波。
“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但“孩子的家却不是父母的家”。孩子无论何时回家,父母永远为他敞开家门;但孩子成家立业后,父母拜访是要提前先跟孩子说的。我认为了解这个现实,不该难过,而是要“看破”,不要被长期以来的观念捆绑。
我一向认为,应该在死前把钱花光,一毛不留给孩子,这样多自在。这个年代父母难为,把孩子抚养长大,已经够了,没有亏欠子女什么。孩子成年后,每一分钱都靠自己赚,他吃起牛排多有滋味!
孩子成年了就让他独立,父母应该将剩下的财产、时间和心力留给自己,打理好自己、为自己做好打算,将“将来”寄托在自己的身上才是最踏实的。
可以给晚辈小钱,但不要给大钱。与其死后留财产给儿孙,不如在儿孙回来探望,或者儿孙过生日时包个红包,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祝褔,皆大欢喜,而且保证常常有人回来。
这年代的孩子也很辛苦,父母为自己做好打算,孩子也才有机会孝顺我们。“自主”才是人生下半场过得幸福的关键。
对我来说没有“身后事”,只有“身前事”。身后能有什么事呢?
当观念改变,人可以活得很自在。
如果没有明天…… Must to Do
想做的事情赶快做。
我其实已经没有特别想做的事,因为一路以来做的都是想做的事,每天也都在做想做的事,从没有等。每天好好活着,想做的事赶快做,就没有遗憾。
作者介绍_于美人
知名广播及电视节目主持人,曾三度获得行政院新闻局广播电视事业处“十大广播DJ”。目前同时担任中国台湾妈祖联谊会秘书长、中华道教联合总会副总会长,希望进一步理解宗教体系,于二○二一年考入政大宗教研究所。恰好在COVID-19疫情期间有机会放慢脚步,并因好友罗霈颖离世,感受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于美人平日积极投入公益,二○○九年开始与好友组成“于美人做好事小组”,每年以期间限定的形式跟不同甜点店、通路合作贩卖公益甜点,帮助平常不易获得捐款赞助的社福单位,历年来曾帮助过门诺医院、妇女救援基金会……等单位。二○一六年成立“于美人偏远地区弱势关怀协会”,集结大众的力量,帮助偏远地区的社会边缘关怀户,希望能鼓励弱势族群走出来,不再阶级复制。
十五岁时,于美人的母亲罹患甲状腺癌,但母亲非常冷静、坦然面对,影响到他看待生命及面对死亡的态度,在孩子七岁时就和他们谈论生死议题。经历婚变后,更能面对真实的自我,出版《我的改变练习曲》、《放手,是最好的祝福》分享心路转折。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