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后教我的事:真正的善良是有底限的,知道在不违背自己意愿下,赋予自己选择的权利 – 大保社


中年后教我的事:真正的善良是有底限的,知道在不违背自己意愿下,赋予自己选择的权利

中年后教我的事:真正的善良是有底限的,知道在不违背自己意愿下,赋予自己选择的权利

达志(示意图,非当事人。)

你可曾想过那些曾经以为的善良与体贴,究竟是你乐意如此?还是以为不这么做,自己就不是一个可爱、足以让人觉得喜欢的人?

回想一下,当你做某些事情,是不是一直想到别人会不会喜欢?会不会满意?怎么做才能让别人感到喜欢和高兴?

像是旅行出游,你会不会忙着帮不同的人张罗他们的需要、挑选适合的礼品;总把自己摆在最后,根本不在乎自己有没有选到喜欢的东西。

或是逢年过节及特殊日子,你是不是总是很早就开始筹划,满心想的都是如何规划和进行,可以让那心中那一位重要人物感到满意和开心?

甚至,你很少为自己精心安排假期和旅游,也很少主动去享受,但却总是忙着为某个人、整个家庭,或所挂念的人忙进忙出,张罗安排一切,只希望他们享受和喜欢你所准备、付出的。

不只如此,心中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很多声音告诉你:“不要喊苦、不要喊累”、“眼泪往肚子里吞,这没什么”、“你要体贴别人,做一个让人喜欢的人”、“只要看到别人开心,我就会开心”,所以你习惯了委屈,很习惯不要在乎自己的感觉,一切都以“理所当然”来看待,一直告诉自己:“能者就是要多劳”、“吃亏就是占便宜”,不然就是一直劝勉自己:“别人可以做的,我一定也可以做到”。

我们的社会向来都鼓吹许多“没有限度”的事情:“好要更好”、“吃得苦中苦”、“吃亏就是占便宜”,以此来要求和劝勉孩子、学生、他人,特别是正在承受痛苦磨难经历的人。对待别人也是一样,仿佛要无尽付出、无尽奉献,一直为别人辛苦为别人忙,才是别人口中的“好人”、“善良的人”、“有爱的人”。好像只想着“量力而为”是可耻、不努力的,只要考虑到自己,就是自私的人。

这种像精神训诫的强迫语言,一道道刻在害怕自己不够好的人心中,烙印成耳提面命的压迫,深怕自己喊苦、说不、拒绝承受,就是一个极度失败、羞耻,和让人厌恶的人。

你可曾想过,为什么一定要如此的无私?为什么你必须如此牺牲和奉献,才是人们心中的完美及神圣?

为什么必须确保自己是善良和美好的人,才可以心安理得?这些强迫式念头和自我要求,究竟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影响你的人际关系互动的?

无法拥有健全的爱和家庭,不是你的错

 

很多人并不知情,从一出生开始,即已成为父母或家族长辈口中的亏欠者、次等品。这些原因可能来自于:

你没有他们要的性别。

你没有他们要的容貌。

你没有他们要的条件。

你出生在他们生活能力及生命承担力不足的时候。

你的出生承载了他们对人生的失望和怨恨。

你的到来并不是父母做好准备的,也不是他们具有爱的能力的时候。即使,他们可能出于责任或是生涯发展的必须,而打算生下你,但这并不意谓着,父母能接纳你原原本本的样子,包括性别或是与生俱来的样貌面容。

最残酷的一部分事实是,你来到这世界上的时刻,并不一定是双亲最相爱彼此的时期,也不是他们个体最能够负担生命责任的时刻。

不论基于什么原因,你的出生都带有某种亏欠,仿佛是你的出生让他们艰困的生活雪上加霜;仿佛是你的存在,让他们原本就难以承担的人生更加地沉重。

这当然不会是事实,事实上你对于自己的出生无能为力,你并无法决定你的出生,也无法决定双亲要在什么样的生活情境下诞生你。

然而,最大的荒谬是,你的环境不断把“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讯息传递给你,让你成为家庭最大的亏欠者,也成为双亲或单亲索讨的最大债务人。所以,他们不断地告诉你,为了你的存在他们受到多大的牺牲,也给予多大的付出,你必须谨记在心,必须偿还,必须报答这一份恩情,在你成长的过程必须以最大的听从和顺应来回报,不要再让他们麻烦、惹他们伤心,否则就是忘恩负义,不折不扣的坏小孩、废物,那还不如养一只狗还会听话、讨主人开心。

你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原来是被期待如一只狗:听话、顺从、讨主人开心,你只是恐惧及不安地要求自己一定要听话、乖顺,让大人觉得你表现的最好、最乖,是有资格活在这个家庭里的。

回溯根源,回到个体界限崩坏的那刻

 

你看见别人痛苦会焦虑,看见别人不悦会惧怕,那是因为你小时候看见父亲或母亲痛苦、不快乐,以及充满焦虑和生气的模样,深深地感到不解和恐惧。

你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做,他(她)能快乐,不要痛苦、不要不悦,能继续爱你,不要锁在他们内心的世界里,让你进不去他(她)的心里。

这是你失去个体界限的开始,模糊了自己的主体性,也寄生于他人的情绪里,载浮载沉,渴望别人在他的情绪海里,看见你的出手拯救,看见你始终待在他身旁想给予安慰,却往往不成功。你不是被他的情绪海啸淹没,就是成为他拉扯不愿松手的浮木,却怎么也带不了他上岸,终止沉溺。

而你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为别人情绪风暴里的牺牲者,更多地分不清自己怎么回事,总是在别人的不快乐和不开心中纠结、痛苦,深深地陷落自己不够好、没有用的无力感中,又内疚于自己没有更有能力、更有办法去解决他们的问题和满足他们的需要。

用牺牲自己换取对父母忠诚的证明

 

你其实不知道,过早体认痛苦、过早被父母亲情绪隔离关系的你,才是真正需要被自己拥抱和呵护的。心疼你自己,正视自己有情感的需求,即使过去得不着,如今的你可以学习成为自己的爱护者,不再亲手把自己往别人的情绪风暴中推,而是了解到我们最终都只能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能带自身远离情绪风暴的,也唯有自身。

但要拥抱自己没那么容易,毕竟你有那么长的一段生命历史,活在不稳定且充满歧视或贬抑的亲情关系里,你太习惯那些话语的存在,习惯到那些话语像一根根的铁针一样狂射向你,却还是义无反顾地挺身面向对你射出铁针的父母亲,以一种准备壮烈成仁的气魄,宁可自己失去性命,也要向他们证明你是那一位最忠心、最贴心、最不可多得的孩子。

但你真的能够如此义无反顾地坚定下去,不停地向那不断贬抑你、轻视你的双亲、长辈,宣誓你的忠诚和可被信任?

为了证明你的存在够好、是有价值的,你用尽了多少心力,花了多少时间、金钱和心力劳力?你可曾注意过,也许另一个手足什么都不用付出、费力,父母亲还是如此偏爱着他、宠溺着他?

爱,是很主观的,爱不爱得进去,都来自主观的感受,以及个体内在执着的价值取向,那是旁人强取不来的。但身为小孩子的我们,当然不明白也很难爱的条件性,总是渴望无条件的爱会实现、降临,让我们的存在不要那么微不足道,至少能在生育我们的父母眼里、心里,是无条件被接纳也被喜爱的一个人。

重新审视那些你曾以为的善良与体贴

 

孩子的我们,太渴望从父母身上获得“被爱”、“被无条件接纳”的满足,当我们发觉在父母的口中和表情中,有满满对我们的嫌恶表情和口气时,我们以为是“我不好”所造成的,否则为什么父母会出现嫌恶的表情呢?否则父母怎么会一脸对我们的不屑呢?

这是我们误解自己的开始,也是我们经历分裂的开始。我们把父母分裂为“全好”、“全对”,把自己分裂为“全坏”、“全错”。父母永远是好的、对的;我永远是那坏的、错的。

有些孩子受不了这种分裂后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归咎,反弹为另一种极端:我是“全好”、“全对”的,他人(包括父母)都是“全坏”、“全错”的。

前者的分裂,成了讨好和自卑的人;后者的分裂,成了自恋者和自大者。所以,重新检视你的善良和体贴吧?那是你真正领受过被他人友善以对、体贴之后的有感而发,真心觉得善良和体贴是一份美好的人性J流和来往,还是,你从未经历过被善良以对、仁厚体贴以待,却是用极为批判和逼迫的方式,要自己一定要善良体贴,否则就是一个可恶的人?

若是害怕自己成为恶人,害怕揪不过内疚感而非要不可的善良,这种善良是扭曲的,不只是对自己的逼迫和恶意,也会衍生出许多的不情愿和不甘心。真正的善良是有底限的,知道在不能违背和推翻自己的意愿下,赋予自己选择的权利,也不以必须做到几近完美的“全好”、“全有”、“全对”的不合理要求来评价自己,不将自己视为一个真实的人看待,物化了自己,只将自己作为一个安抚别人、满足别人的器具。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