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教我的事:丢东西不是失去,是重新捡回自己,厘清什么是丰足、什么是重要 – 大保社


断舍离教我的事:丢东西不是失去,是重新捡回自己,厘清什么是丰足、什么是重要

断舍离教我的事:丢东西不是失去,是重新捡回自己,厘清什么是丰足、什么是重要

示意图,非当事人。图/达志

欢迎回家。回到家打开大门,放下钥匙、脱了鞋,放眼望去这个用一辈子的辛苦换来的空间,或是寻寻觅觅找到的栖身之所,让你有什么感觉?放松平静,神清气爽,或是拥挤杂乱、坐困愁城?

每个家都有自己的故事,从破洞的袜子、尘封的烘焙用品,或是想学却没时间的日文学习书,都说着这个家庭成员的故事。

只不过,多年累积的物品带来的不只是杂乱而已,更影响健康

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通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的研究发现,人们如何描述自己的家,可以反映他们的居家空间是疗愈或充满压力的。当女性描述自己的居家压力较高时,体内被称为压力荷尔蒙的皮质醇也比较高,一整天的忧郁情绪也比较高。

波士顿大学社工系教授斯蒂基(Gail Steketee)接受《预防杂志》采访时表示,居家杂乱超过负担并不罕见,这时候焦虑就来敲门,“我该怎么清?从哪里开始?我没办法断舍离怎么办?”

丢掉焦虑,卷起袖子,整理可以让你变强大。因为整理牵涉决策技巧,在整理过程中,要丢要留,又是为了什么,帮助你更了解自己。

你要做的就是把东西丢掉,而不是学习更多的收纳技巧,把东西东折西塞、挪来挪去,东西还是会一直在那里。

万事起头难,东西不丢,不会自己消失。家里最难丢的物品可简单为分为三类,就是有用的、美丽的和有纪念价值的。

有用的物品实用、具功能性,每天都要使用。日本财经作家胜间和代说,“物品存在的意义是使用,不再使用的物品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种标准其实已经很严厉,但偏偏家里有用的东西还是太多。多数的人可能拥有看似有用,但其实派不上用场的东西。如在不同场合受赠的各式水壶、杯子;妄想要好好做早餐买的松饼机;为了重要场合穿的昂贵衣服。这些购买时觉得有用的东西,却总是待在橱柜的最深处,直到清理时才被发现,这些东西都应该从你的眼前消失。

有些很贵,我知道,但知道自己买错了,它其实没你想像的实用或会使用到,是一种了解自己的学习,你学到了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不会早起做早餐、重要场合并不多……,这是一个珍贵的收获,谢谢自己,也对即将远去的东西说再见。

第二种不具实用价值,但很美丽,具欣赏价值,我们往往也难以割舍。但这并不代表具有一点艺术成分、手作或有设计感的东西,都不应该放在你家占空间。

十年前出国旅行狂买的手绘明信片,你现在已经没有感觉;或当时被手作人理念感动所买的皮雕一直放在抽屉,或去花东旅行海边捡的石头,这些其实只是好看一点的杂物而已。

如果还能让你悸动,带来灵魂的安慰与满足,它们应该被好好擦拭,放在家里醒目的地方好好展示与欣赏,其他的应该让它们离开。

最难丢的,往往就是有纪念价值的。

例如,朋友送的生日礼物、第一次收到的情书,小孩幼稚园时用色纸做的康乃馨,我们担心丢掉东西,就是丢掉某部分的自己。

事实上,《简朴生活的实践:从丢东西开始的丰富人生》作者洁伊(Francine Jay)解释,回忆、梦想和志向并不存在于物品中。我们拥有的东西并不等于我们,行为、思想和所爱的人才是。热情已退的嗜好、未完成的志业,那些残骸已经挪开,腾出空间给新的可能性。

而且,舍不得是伪装的浪费。我书很多,书架上里里外外一层堆一层,许多书压在下方,开始泛书斑,也曾经因为找不到,买过重复的书。自从卖以及丢掉超过一半的书之后,旧书重见天日,每一本书被好好陈列,常常看到也就会拿出来重读。我才发现,每个人能够管理的物品其实是有限的,一旦超过,就会陷入混乱,需要找或忘记放置何处。

整理的技巧很多,各种书籍、影音、资讯不可胜数,愈整理会愈得心应手,因为你更了解自己。

丢东西不是失去,是重新捡回自己,从整理的过程中,帮助你重新厘清自己,你知道对你而言,什么是丰足、什么是足够、什么是重要,而你正在过丰足的人生,那不是物品所能定义。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