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吃蛋糕我就丢了!女儿控制饮食却让妈妈不开心…教养不是控制,别把孩子变听话的人 – 大保社
▼
你不吃蛋糕我就丢了!女儿控制饮食却让妈妈不开心…教养不是控制,别把孩子变听话的人
《黑天鹅》(Black Swan,2010)讲述着从小学习芭蕾的妮娜(Nina),梦想有天能在舞台上发光,用精湛舞技征服众人。如今,她的梦想就在不远处了,多年下来,她持续不断的努力,仿佛就要带来回报。她投入的剧团正要推出“天鹅湖”这部经典舞作,舞艺过人的妮娜正是主角“天鹅皇后”的考虑首选。
▲电影《黑天鹅》(Black Swan,2010)讲述着从小学习芭蕾的妮娜(Nina),梦想有天能在舞台上发光,用精湛舞技征服众人。(网络剧照)
这是妮娜一举成名的绝佳机会,若能争取成功,会让她舞者生涯攀上巅峰,说什么她也会卯足全力准备。
而天鹅湖的演出传统上,担纲主角“天鹅皇后”的舞者,通常会一人分饰两角,在剧中,她必须扮演“白天鹅”与“黑天鹅”两个角色。对妮娜而言,要把“白天鹅”诠释好,一点都不是问题,“白天鹅”的纯洁柔弱形象,根本就是妮娜的真实写照,她从小就是听话的乖乖女,看起来温驯无害、惹人怜爱。
但唯一要克服的问题是“黑天鹅”。故事里的“黑天鹅”要去诱惑王子,这角色得要性感妖媚、举手投足都得展现魅力与自信,可是这样的狂放姿态,从来就不是妮娜在真实世界里熟悉的生命面貌。
因此导演曾和妮娜表达自己的疑虑,他担心妮娜无法演好“黑天鹅”,他还跟妮娜说,他知道妮娜是团里最会跳的舞者,她每个动作都精准完美,几乎不会犯错,但这却正是她的舞蹈难以打动人的地方,导演觉得妮娜跳舞只是想把动作做对,但少了热情,因此看她跳舞并不会感动。
于是他跟妮娜说:“完美的演出不在于控制,而是真情流露。”(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导演提醒她,控制,只是避免犯错,唯有带入情感,她的舞蹈才会生动起来,唯有释放内心的真实感受,她才能演好“黑天鹅”。
是什么让妮娜的情感像被卡住一样,无法流动?电影给我们的线索,或许是她与母亲的关系。
二十八岁的妮娜,一直与母亲同住。母亲为了让妮娜专心练舞,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帮忙妮娜处理大大小小的生活琐事。电影并没特别提到妮娜的父亲,感觉像是她与母亲从小相依为命长大,母亲曾是芭蕾舞者,只是她的舞者生涯并未持续太久,可能也是有所遗憾,因此把自己的遗憾也放到了女儿身上补偿,从小就栽培女儿学芭蕾,往专业舞者的路上发展。
电影一开场是妮娜夜里的梦境,早上醒来,妮娜就与母亲谈论自己的梦,这说着两人的紧密关系,母亲是她生活里重要的分享对象。
但母亲对妮娜生活的涉入也很深,包括对女儿剧团相关人事物的了解、在家随时问女儿在做什么、甚至任意进出女儿房间等等行为,都反映出这位成年孩子没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反映着母亲的过度掌控与保护。
再看母亲房里的布置,有一整面墙上满是妮娜的画像与照片,但它的呈现方式并不温馨和谐,反倒有点吓人恐怖,给人感觉她生活焦点都在女儿身上,女儿的世界,仿佛就是她的全世界。
而妮娜粉红色调的的房间,里头摆满各式各样的绒毛娃娃,第一眼你大概还以为这是十岁小女孩的房间,但没想到这竟是一个二十八岁女人的房间,这都说着妮娜尚未长大的姿态,她还是母亲眼中的小女儿,而她自己也以“母亲的乖女儿”这样的形象生活着吧!
电影让我印象深最深的一幕,是妮娜得知自己获得天鹅皇后角色的那天,她拨电话告知母亲这好消息,母女两人都兴奋不已,母亲还说晚上回家要好好庆祝一番。
回家后,母亲买了一个大蛋糕回来,还是她们最爱的草莓奶油口味,她兴高采烈要帮女儿庆祝,只是妮娜看了看蛋糕,脸色却有些为难。她的为难,不难想像,身为一个即将演出的舞者,她需要谨慎控制饮食,维持身材体态,这大蛋糕对她来说,并不是现在能够好好享用的食物。
于是妮娜跟母亲说,不要切太大块给她,但母亲还是切了一大块,母亲说难得庆祝没有关系,妮娜只好再表达自己的胃还有点痛,真的没办法吃这么多。
我们先按下暂停键,试想如果你是妮娜的母亲,这时的你会有什么感觉?
有人告诉我,她一开始会有点不舒服,但她能理解女儿不吃的原因,所以也能尊重女儿的需求,自己的不舒服也就好一点了。
也有人说她会有些难过,觉得自己是一片好心想帮女儿庆祝,但女儿却不太领情,这多少让人觉得失落,有种热脸去贴冷屁股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但孩子却不领情的失落情绪,很常出现在父母身上,也可以被理解,但接下来的问题就很重要了,当有这感觉之后,你会怎么处理?
你会试着去了解孩子拒绝背后的需求,或是从失落情绪中探索自我内心的期待,让这冲突成为认识孩子、认识自己的好机会,还是这情绪会转为生气愤怒,然后像是把这情绪丢包出去,要孩子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妮娜的母亲有失落,而她的处理是后者。当妮娜说自己胃不舒服,不能吃这么多,没想到原本开心的母亲瞬间变脸。
“你不吃,那我丢掉了。”母亲用愤怒的语气说,并走向垃圾桶,作势丢掉。
“妈,你不要丢,我会吃掉它。”妮娜吓坏了。
面对母亲的情绪,她选择忽略自己的需求,选择先照顾母亲的需求。当她说完,母亲的脸立刻恢复笑容,食指还沾了一口蛋糕塞入妮娜嘴里。
▲电影《黑天鹅》中母亲病态的控制欲让人发毛。(网络剧照)
《黑天鹅》里有着许多惊悚情节,但对我来说,没有一幕比上述场景更惊悚。
虽然只是一小段情节,但它很精准表达这对母女的互动姿态,特别是她们处理冲突的面貌。母亲的失落情绪与要把蛋糕丢掉的举动,都让女儿产生罪恶感,觉得自己做错事,于是她马上改口,安抚母亲的情绪,并配合母亲的需求,把蛋糕给吞下去。
我们可以想像,这就是妮娜的生活日常,当她表达出与母亲不同想法的时候,母亲并不一定能接受,甚至还会用情绪勒索的方式,来让女儿放弃自己的需要,来“买单”母亲的需要,而孩子只能硬生生地吞下母亲的期待和自己的委屈,母亲并不允许女儿做她自己。
这样的互动长期下来,孩子容易学会一件事:压抑自己的情感与需求,反正我讲自己的需要,也不会有改变。她的人生很容易变成为别人而活的人生,她的生活首要目标,不是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满足别人的期待、不要让别人失望。对妮娜而言,“别让妈妈不开心”已经成为她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
片中另有一幕,也有类似呼应,那天妮娜躺在房间床上自慰,沉浸在自己的性幻想里,但忽然眼睛一睁开,竟看见母亲就坐在床边盯着她,她一整个被吓醒,后来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幻觉,而虚惊一场。
我们若把性当作是一股生命能量的展现、是情感与欲望的流动,这一幕,让我们再一次看见母亲就像座高墙,妮娜流动的真实情感,在那面前,就会戛然而止。
处在这样的成长经验,妮娜不会是一个敢于展现自我的人,她活得小心翼翼、怕做错事,给人的感觉有些畏缩,她就像等着他人拯救的“白天鹅”,但她能否成为为自己创造命运的“黑天鹅”?
▲电影《黑天鹅》随着公演的逼近,幻觉不断袭来,妮娜的内心开始分裂(网络剧照)
就是导演担心的地方了。她若要在台上完美呈现“黑天鹅”的魅力,她就得脱下“母亲的乖女儿”形象,碰触内在最令自己感到黑暗与不安的一面,让过去被抑制而无法流动的情感与欲望有机会流露出来。
《黑天鹅》对我来说是部成长寓言,是一个过度压抑的灵魂,想要活出自我的故事,只是成长的过程,难免会有惊悚之处,像是她的背长出了黑天鹅的翅膀,虽然超现实,但也是种象征,像是打开了被捆绑许久的翅膀,获得了自由。
改变后的妮娜出现越来越多拒绝母亲的行为,曾让母亲很不解说:“我的乖女儿怎么了?”而我的答案是,妮娜知道自己的身分不再只是“母亲的女儿”,现在的她,也是她自己了。
“完美的演出不在于控制,而是真情流露。”导演对妮娜说的话,如此想来,不只是跳舞的秘诀,似乎也是教养的原则。
▲电影《黑天鹅》妮娜完成蜕变,成为黑天鹅。(网络剧照)
教养不是控制,不是把孩子变成一个处处担心自己犯错的人,这么一来,他的生活姿态容易变得退缩,而他的人生所追求的,不是创造幸福,而是避免犯错。
记得有一次一个大学生和我聊起他考研究所的决定,其实他对那研究所学的东西毫无兴趣,我好奇问他:“为什么想去考呢?”他的回答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忘记,他说:“因为同学都在考啊,我想跟着大家走一样的路就不会错吧!”
“如果错了呢?”我继续问,“如果错了,反正大家一起错,也没关系。”他的人生不是在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不是在追求人生的丰富体验,他在过的是避免犯错的人生,然而这不是没有代价。
教养不是控制,不是把孩子变成听话的人,就忽略他的需求、抹去他的感受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也开始学会忽略自己的需求,压抑自己的声音,他会用别人的感受当成自己感受,容易活在他人的期待里,当遇到人际冲突的时候,较容易讨好或成全他人,选择委屈自己。
甚至父母为了加强控制力道,而使出情绪勒索的时候,孩子的眼光会难以看向远方,他们眼光所望之处总是父母的表情,他们关注父母的反应,更胜过自己的成长。“别让父母不开心”往往成为他们生活的首要目标。
你希望孩子的人生,是为着“别让你不开心”而活吗?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不希望如此,甚至有父母会跟我说,若孩子的人生变成这样,他会感到非常难过。
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孩子告诉我,他们想做自己的决定,可是会担心得不到父母的支持,甚至造成父母的失落与失望,内心有所愧疚与自责。他们常觉得,父母最大的希望是要自己听话,去走父母安排或是期待的道路,但他们也好希望父母能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决定,了解这决定背后自己的需求与期待是什么。
原来父母心里的想法与孩子所感受到的,中间有这么大的落差,但它也给我们一些启示,不要以为孩子一定会懂我们的“苦心”,孩子感受到的,常常未必是我们想告诉他的事,想让他们知道,我们就得透过有效的沟通或清楚的行为让他们知道。
另个启示是,我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也可能跟我们内心的想法有所落差,比方我们希望虽然孩子能拥有自己的创意,可是当他自由发挥的时候,我们却酸言酸语数落他,又或我们希望孩子能为自己负责,可是每次他一犯错,我们就严厉指责,这些矛盾不一致的现象,都会让孩子有所怀疑。
因此练习说出我们心里真正想说的话,透过每个行为彰显我们想要传递的讯息,常与孩子澄清与核对,成为父母的重要功课了。
教养,不是控制,而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经验世界。教养,不是限制孩子的想像,抹煞他的情感,更重要的是let it go,是放手,让他的真情真感自由流动。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