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不把期望放子女身上!古碧玲在植物身上学3个智慧:生命需酝酿,我负责生养,不负责雕塑他 – 大保社

▼
身为父母,不把期望放子女身上!古碧玲在植物身上学3个智慧:生命需酝酿,我负责生养,不负责雕塑他

植物不仅能疗愈生活,也能学到种种智慧,原来人生,可以这么活着。古碧玲老师的新书着作《不知道的都叫树》给每一个人不一样的生活启发,原来,透过植物可以不断自问,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人际关系,如何养育子女,又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庭?
古碧玲从小就喜欢植物,体悟出植物生长的样子,它不是框框正正又笔直,而是有自然的弯曲之美,每朵花也都有自己的美丽,“像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多样发展。”
“我从小除了热爱植物,也热爱文学、如今锺情于写作;也开过咖啡厅,店里播送着北欧的JAZZ音乐,咖啡厅的摆设有植物衬托,空间显得辽阔、舒服,咖啡的浓郁、植物的清香充斥每一天。”古碧玲喜欢去发掘自己没有察觉过的美好,也在人生中不断地与植物结下缘分。
▲古碧玲作品。(图/古碧玲提供)
人生终究会面临成长的转折,心中的盼望会水到渠成
她分享从植物学到的人生智慧,像是有些植物具有攻击、保护意识,它若是母树,就会为了保护小树散发毒物;其余时刻,都是隐隐约约、淡然地生活在某处。它不像人类不断渴求过多欲望,而让忧郁成为这世代的代名词。
“植物给我的智慧在于无用之用,一直默默存在、生长,最终也成为一棵宏伟的神木。”古碧玲体悟,身而为人应该先把自己的根顾好,不要急、不要忧虑。
“人生终究会面临成长的转折,从过去身上带刺,亟欲想要改变什么、承受过大反弹,伤心欲绝离开。到后来,挫折为你磨去棱角,那满身的刺变得柔顺毛绒绒,才明白:许多事物并不需要立刻得到,反而是要尽力而为,有一天时间到了,心中的盼望自然水到渠成。”这就是植物的智慧,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的人生功课。
古碧玲提起过去种植飞机草的经验,叶子就像随时要上腾的飞机,纹路特别好看,“常常这盆种死了,你不管它,它明年…哇~从另一盆长出新生命!”她过去也种过百合,“球根原本都不动,最后却冒出新生命。”她提及自己种植的哲学,就是不积极要求植物应该如何生长,只要做好基本的换土、换盆即可。
▲古碧玲摄影作品。(图/古碧玲提供)
“不要觉得它不行的时候,就认为它不行,它可能只是在休息。”如同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爸爸不认同儿子打篮球的那一幕,最后爸爸想起自己曾被人否定的难受,改口鼓励儿子,“不要因为别人说你做不到,你就觉得自己办不到,就连我说的也一样,别人办不到是别人的事,你办不办得到,你可以自己决定!”
身为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孩子身上
植物,让大半人生都在冲撞的人们了解到,凡是生命都需要默默酝酿,不能因为表面上没有动静就否定它的存在,它其实在蓄积能量,为下一个循环、生机勃勃整装待发。“很多东西都需要酝酿,包括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就像酿一缸醇厚饮品,如果在还没有熟成之时就不断翻开盖子,这要怎么享受美好成果?”
所以她也督促子女:人生是自己的,懂得独立是一项必修的人生功课。“其实这就像对待植物一样,该给的养份要给,其他就任由它们生长,喜欢音乐、喜欢篮球就去吧,只要不做坏事都好,我只负责生养他,不负责雕塑他,盼望他长成自己所喜欢的样子。”
▲古碧玲摄影作品。(图/古碧玲提供)
身为父母,不应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孩子身上,成为囚禁一生的枷锁,“就好比你种了百合,却要它长成孤挺花,很荒谬,百分之百不可能!”如果小时候自己没有完成音乐梦,也不该强迫孩子去弹钢琴,除非他本身就有兴趣,没有人应该去完成别人的心愿。
只要栀子花的根不灭绝,这份母爱就会永存在这世界上
古碧玲分享,过去很常买错想种的植物,想种A却买成B的种子,“但买错了,又怎样?那也是一个很棒的植物,试着去接受它。”她说,每个父母都会有期待,但不需要讲出来,以免造成子女反弹更大,也让自己失望,不如把心思花在认识孩子身上,去欣赏子女不同的特点,互相学习成长。
“过去我是一个难搞的人,当然随着年龄变得圆熟一点,但我却生了一个对很多事情都能处理得很圆融的儿子,他有我没有的优点,而且他喜欢昆虫、养动物,而我喜欢植物。”
在婚姻关系上,古碧玲没有长年担任媒体高阶主管的剽悍,对丈夫是放牛吃草的相处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处的方式。她说,工作劳累已是身上沉重的负担,两个人懂得照顾好自己是婚姻中的本份,只要最简单的报备即可。
“一个好的伴侣是能在适当的时候,给彼此建议,帮助对方调整成长。”古碧玲说,当学会细品人生一点一滴,会觉察有些东西,是此生没有想过会在孩子、另一半身上学到的,“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也有独特的气质,这是极其美好的事情。”
▲栀子花。(图/大块文化提供)
植物寄寓人生每个阶段的体会,对母亲的记忆也是其一。古碧玲说,过去多数家庭手足众多,孩子很难独享母爱,说到母亲节,她偏爱送母亲的竟是栀子花,而非康乃馨。
“那一天是我生命很深刻的一天,我妈难得只带我出门,去到外公任职的卫生所,看见那里山坡上有一整片栀子花,我妈带我去采,香气非常香,气味至今都在我脑海里流转。”那天是她们母女难得的独处,让她始终都珍藏着这块记忆拼图,每年5-6月是栀子花的季节,它散发初夏的味道,也是妈妈味,只要栀子花的根不灭绝,这份母爱就会永存在这世界上。
植物不仅让古碧玲感受到被爱与温情,也在生活中领悟许多智慧,“植物的根,只要活在世上一天,就会有作用,人也是,只要活在世界上,就会继续工作、做想做的事情。”
人到熟龄,她的处事态度更像植物般,在资讯爆炸的时代里选择慢下来,做一个站稳脚跟的人。她把自己比作栾树,“四季都不同,各自有不一样的美丽,每一个季节都很好;就像昆虫,从毛毛虫结蛹,最后破茧而出;就好比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精彩,时候到了就有变化,没有想成为什么样,只要尽力就好,水到渠成就好,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好。”
座位有限,立即报名!【拥抱熟龄 幸福必修学分】第六届大保社台日交流论坛 10月25日邀您解锁健康、精采的人生!https://supr.link/J9uY0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