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总用轻视话语、夫妻关系不睦怪在我身上!如果一直戴完美母亲有色眼镜看待,她永远是厌恶至极“不及格妈妈” – 大保社


母亲总用轻视话语、夫妻关系不睦怪在我身上!如果一直戴完美母亲有色眼镜看待,她永远是厌恶至极“不及格妈妈”

母亲总用轻视话语、夫妻关系不睦怪在我身上!如果一直戴完美母亲有色眼镜看待,她永远是厌恶至极“不及格妈妈”

达志(示意图,非当事人。)

萨提尔在阐述她的治疗信念时,曾说道:“接纳父母也是人,并且在人的层次上,而非只是在角色的层次上与他们交会。”

同理和宽容,将带来释怀与平静

在“人”的层次上与家人交会,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同理:角色通常有种神圣的光环。卸除角色而回到“人”的层次,会让你更能同理对方,因为我们彼此虽然不同,但在人的脆弱和局限上,却能相互感通。

●宽容:同理心会进一步带来宽容,并拓展你看待家人的观点和角度,而不会只是在对方有没有把角色扮演好的问题上钻牛角尖。

●释怀:看待家人的观点和角度拓宽了,能帮助你真实地接纳对方无法把角色扮演好的原因,重新决定是否要对他有所期待,并调整与他互动的方式。

●平静:当你不再把期待完全寄托在对方身上,而能找回与人互动、连结的主导权,内在及外在就能趋向平静。因为你已经彻底放下拼命想改变对方,依赖对方来满足需求的执念。

练习从“人”的角度,看待家人

你是否曾经好好凝视自己的家人,暂时放下、或忘掉他们的“角色”(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而只是纯粹地把他们视为一个“人”来看待呢?或许你会疑惑:这有什么差别吗?

这是因为:

●如果眼里只有“角色”,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许多“期待”,投射在那个家人身上,而对方在现实中若无法满足这份“期待”,我们就容易陷入愤怒、失望、悲伤等种种的负面情绪中。这些负面情绪的乌云罩顶,让人很难体验到爱。

去掉角色后,就不知道如何互动及对话?

一回,在亲子关系工作坊中,女学员小莉在讲师的引导下,对着扮演她“母亲”的另一名学员,将多年来内心累积的愤怒、悲伤毫无保留地倾泄而出。

令她愤怒、悲伤的缘由,在于母亲长期以来重男轻女,总是用轻视或贬抑的话语对待小莉,而且将夫妻关系中的龃龉、不睦归咎于身为女儿的她。她对母亲厌恶至极,甚至在结婚之后,不想再回娘家。

小莉叙述着这些过往及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时,悲伤的泪水夹带着火山爆发般的怒气,冲击着在场的每个人。

然而,当讲师请她转换视角,用“人”的角度去看待妈妈,并取下挂在角色扮演者身上标示着“母亲”的名牌时,我发现她顿时平静了下来。

讲师请她闭上眼睛、深呼吸,接着问她:“现在感觉如何?”

她回答:“虽然还是不喜欢妈妈,但感觉比较不那么气了。”

讲师说:“是啊,因为她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无法满足你的期待的老太太。你要选择继续在这份期待中挣扎、受苦,还是选择放下期待,让自己自由呢?”

现场一片静默,大家若有所思。

对待家人,不看他们的角色、放下过多的期待,说实话,真的很难。有时甚至会发现去掉对方的角色后,就不知道如何跟他们互动、对话了。

回想成长的过程,我鲜少和父亲有像朋友般坐着聊天、对谈的经验,即便两人轻松地坐在客厅看电视,也很难有什么可以互动、交流的话题。

我想,正是因为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与他的父亲天南地北闲聊的经验,所以面对我的时候,他就只能在一直以来所认知的“父子”角色框架里跟我互动。而偏偏这个框架在他过去的成长经验中,就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因此若要他在我面前放下父亲的威严,像朋友一样与我互动,就会让他不知所措。

正因如此,在我的印象里,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严肃、有距离的。小时候,我看到他就会自动立正站好。若要我不看他的角色(父亲),只视他为一个“人”,说实话,我在互动上也会陷入左支右绌的窘况。

每个人都有他的局限和困境

由此可知,“角色”具有“定位”的作用,可让人看见彼此之间进行互动时,各自站在哪个位置与立场。不过,由于它也同时承载着许多责任与义务,因此挂牌主演的人,总被期待必须到位。

可惜,世间总是充满各种缺陷和遗憾,无法称职扮演角色的人比比皆是。若是对方的角色诠释不在自己的理想剧本里,那么是不是就要赶他下台,找人顶替呢?

在舞台上,临时换角是可行的,但在现实人生里,这却是条死路。尤其亲情血缘,无法切割,即便是悲剧,父母子女的角色依旧无可取代。

因此,练习回到“人”的角度看待家人,我想是要这么做:

●时常提醒自己,对方总有他的局限、困境,无法凡事尽如我意。一旦有此觉察,才不会反复在对方的“失能”之处钻牛角尖,而能真实地接纳,并维持亲情的基本温度。

前面例子中的小莉之所以能在讲师的引导下,从对母亲极愤怒的情绪中抽离,回复平静与安定,关键就在于小莉能在那个历程中,觉察到自己对母亲的纠结,来自于对她所扮演的“母亲”角色有非常高的期待,期待她慈爱、宽容、对待儿女一视同仁。可偏偏母亲就是无法满足这份期待。

倘若小莉持续紧紧地抓住这份期待不肯放手,对母亲的不满、怨怼、愤怒将与日俱增,最后母女关系可能就会走上决裂。

而讲师把“母亲”角色扮演者身上的名牌取下,意在提醒小莉:

●她的母亲除了是她所看到的这个角色之外,其实也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

世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陷,都不完美,如果小莉一直要戴着“完美母亲”的有色眼镜看待母亲的一切,那么,母亲就永远会是那个让她失望透顶,甚至厌恶至极的“不及格妈妈”。

无法放下心中对于“完美母亲”的期待,多半由于自己的内在仍从小时候的视角仰望母亲,期待被她所爱。然而,现在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许多内在的渴求不再需要全盘仰赖母亲来满足。

若能看见彼此在身为“人”上的对等关系,就比较能放下对她的角色(母亲)的种种期待,不再煎熬于“她的失职造成我的不幸”,而能逐步找到彼此之间在互动上最舒坦的位置。

卸下角色,我们都一样不完美

练习从“人”的角度看待家人,可为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制造机会。因为眼中若只有对方的“角色”,就像戴了一副有色眼镜看待对方,总隔着不真实的色彩,由于视线不清、没有安全感,就不敢或者不想再往前靠近一步。

但若摘下有色眼镜,去看见对方的真实,也就能确认他所站立的位置,抹去心中过多不必要的猜疑或恐惧,可以在适当时机,允许自己向对方靠近。

所以,不要再费心寻找一百分的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兄弟姊妹了。卸下角色,大家都一样不完美。

虽说这个不完美可能是亲情的一道裂缝,但是也正因有裂缝,爱的光芒才有了穿透的空间。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