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友谊并非要联系频繁!不以利益为目的的关心,对成年人来说很难得、要珍惜 – 大保社


最好的友谊并非要联系频繁!不以利益为目的的关心,对成年人来说很难得、要珍惜

最好的友谊并非要联系频繁!不以利益为目的的关心,对成年人来说很难得、要珍惜

示意图,非当事人。图/达志

友情的可贵,在于那个人是你选择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但有爱不代表没有竞争。

我们要允许,友谊里不是只有甜,还有竞争和比较。

在“我不希望他比我过得好”的心态背后,其实是害怕自己不够好。

切记,当爱与竞争面对面时,不要让竞争占了上风。

周末收到一个读者的私讯。

“特特,你说很好很好的朋友之间也会有嫉妒吗?”

“当然有。”

她有一个要好的闺密,两个人从小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如今同在一个城市工作,每周末都要碰面,两个人说好要给对方当伴娘。

闺密最近有两件喜事,升职和脱单。升职后的她告别了闷热的格子间,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办公室。而有个家境颇好的追求者追了她一年多,终于如愿。

在一次聚会结束时,闺密被男朋友的豪华轿车接走后,她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闺密,几次闺密主动找她,她都借口有事推托。

“我们从小一起长大,能彻夜谈心,也能喝酒大醉,我从来不怀疑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但我承认我有点嫉妒她,看她过得好,我应该替她高兴,可是我没有。特特,我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嫉妒只是一种情绪,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你放松一点,不要跟自己较劲。”

这个女孩的话,让我想起两部小说里的情节。

一部是《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讲述了两个女孩艾琳娜和莉拉大半生的友谊和联系,更是一座城市的史诗。其中有一个情节,艾琳娜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回响很热烈,她兴高采烈地跑来和莉拉分享这件事,但是莉拉的反应很冷淡,当然这其中有莉拉内心的创伤。

另一部是《哈利波特:火杯的考验》,有一段内容描述哈利被人利用,将自己的名字投入火杯中,被迫成了三强争霸赛的选手。荣恩很生气,作为朋友,哈利成了自己的对手。哪怕哈利做出了解释,荣恩还是非常不高兴。妙丽看破其中缘由,荣恩其实是在嫉妒。

有人会觉得在好朋友之间,不存在什么嫉妒。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的。人与人之间产生嫉妒并不稀奇,哪怕彼此是朋友。

有嫉妒心并不是什么坏事,你嫉妒某个人,必然是你在心里将进行比较,你因为暂时的落后而失落。

嫉妒的另一个意义,是在提醒你:“嘿,你还有机会,应该加快脚步去超越他。”

想想,如果哪天你对身边人的优秀和进步无动于衷,心里没有一丝波澜,不以此对照自己、审视自己,而是视而不见、无知无觉、麻木冷淡,这比嫉妒那个跟你关系很好的朋友更可怕,不是吗?

友情的可贵,在于那个人是你选择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但有爱不代表没有竞争。

“比较”这件事,是人类社会属性中必然存在的一面。想想我们从小被跟别人家的小孩比,跟同班同学比,就连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同样逃不开被比较,我们也是透过比较来锚定自己的位置和水准。

比较和竞争从来不是坏事,我们要把握的是它在感情中的浓度。适度的竞争,让朋友之间有了你追我赶式的快乐。但当竞争超过爱的剂量时,那就成了较劲。

我们要允许,友谊里不是只有甜,还有竞争和比较。在“我不希望他比我过得好”这种敌对心态的背后,其实是害怕自己不够好。切记,当爱与竞争面对面时,不要让竞争占了上风。

说说我自己吧。

我在读书的时候,有过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苏打。

苏打在学生会任职时,每年的竞选稿都是我帮她写的。我水壶里从来不缺热水,都是她帮我从厨房拎回来的。我第一次递纸条给男生,并不是给自己喜欢的男生,而是帮她追一个学长。广播站的考试我忘记带学生证,是苏打上气不接下气跑回寝室拿给我的。十一长假我没有回家,是为了留校照顾生病的她。期末的时候,苏打每天凌晨4点起床,替我去图书馆占位子⋯⋯

虽然如今看来,很多都是低成本的事,但整个大学时期,我们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你问,现在如何?

现在我们是彼此社群好友列表里不起眼的那一个,互相按赞的次数也少得很。

为什么如此?

因为两件事吧。

我和苏打都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晚上熄灯前,我们两个都会在各自的书桌上写日记。

“等我老了,我要把日记留给我女儿看。”

“我干女儿才不稀罕看老太婆的青春故事呢。哈哈!”

“那个学长有没有约你?”

“有啊,他说明天一起吃晚饭。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你陪我去吧。”

“电灯泡我就不当了,你随时发讯息给我。”

“学长那么帅,你喜欢吗?”

“是欣赏,毕竟优秀的人,人人都喜欢。”

第二天的晚上,室友们都一副准备“吃瓜”的表情,等着苏打说约会的事。

“学长很细心,我们在排球场坐下的时候,他还拿书本给我垫着,说女孩子不能着凉。”

“一般男生女生见面后,男生如果主动联系女生,就说明你们之间还有下文。”

“那我们今晚都不睡,陪你等讯息。”

女生不就是这样,一个姐妹脱单,整个宿舍都跟着开心,踮起脚盼着沾沾桃花。于是,一整个晚上,宿舍几个女生都陪着苏打等学长的下一步。

可惜的是,学长没有再联系苏打,一个电话或一则讯息都没有。苏打因为这件事确实很不开心,最后让步到能在学校里偶尔看见学长也是好的。

这件事很快就过去了,大家都没有放在心上。

大四那年我们经历了一次搬宿舍。那时候的苏打,经常因为学生会的事不在宿舍,于是我在打包好自己的东西后,开始帮她打包。收拾书柜的时候,一叠本子掉了下来。我蹲下来整理,在散开的笔记本里,看到了我的名字。

我承认,我是不应该打开她日记本的,那是属于她的隐私。但那时的我真的很好奇,关于我,她记录了一些什么?而如今想来,我们的友情恰恰就在我打开日记本的那一刻,结束了。

在那页写有我名字的日记里写道:我在广播站竞选考试的第一轮就被淘汰了,我不希望万特特考上广播站,那样显得我太差了。万特特一定也是喜欢学长的,她就是嘴硬不肯承认,还假惺惺说是“欣赏”。如果我和学长谈恋爱,她一定会有挫败感吧,哈哈。

我以前听说,人在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脏是会疼的,会喘不过气,会呼吸困难。我在那一刻,体会到了。

我没有选择当面问苏打日记本的事,比起去质问“你到底有没有把我当成朋友”,我更怕面对撕破脸的场面。

我把日记本放回原位,在寝室呆坐了一下午。之后的相处,我尽量让自己看上去若无其事,但当她过来挽我的手臂,帮我整理听力考试题,带热水回宿舍给我时,我都会在心里发出一百个问号,这些都是假的吗?如果不是朋友,她干嘛为我做这些?如果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要写那些话?

毕业聚会上,大家聊起那些幼稚却在心里被高高捧起的梦想,对彼此的不舍里也掺着对未来的向往。

“要常联系”“以后记得打电话给我”“下次来一定要告诉我”等等这样的话,如今我才明白,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下次就是星期八,改天就是32号,以后就是13月。

两年后和苏打的再次见面,是在另一个同学的婚礼上。

吃饭的时候听她聊起职场,抢同组人的客户冲自己的业绩,丝毫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任何不妥,反而觉得,如果同事能力更强,是不会被抢走业绩的。

我在一旁,听得后背发凉。

那位被她抢了客户的同事,是她刚刚到公司时,跟她同组的女孩。即便后来被分到不同部门,也是有交情在的。但在利益面前,这就是她的价值选择。

不过很快我又觉得她做这件事并不稀奇,因为我想起了那个日记本。或许在她心里,没有人是真正的朋友。

总有人说,三观不合的人成不了朋友。

因为它是关系的基础,不合的三观决定了双方底线的差异,而有一天,这个底线就可能成为伤人的武器。

我们都懂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世界因为“不同”而变得多彩且具有吸引力,因此每个人都有接受不同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的权利。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碰到一个三观相似的人,真的不容易。

三观接近并不是说你们的想法、观念、生活节奏要完全一样,而是一贯严肃的你愿意听他胡说八道;他觉得世间险恶,但不反驳你所说的万物美好;你喜欢口味清淡的日式,但理解他独爱路边烧烤的美妙;他不爱喝酒,却愿意陪你小酌两杯。

三观不合时,你对身材审美有了变化,于是办了健身卡,他认为你有钱没处花;你为了升职而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加班熬夜改方案,他却觉得不如“借人上位”来得快且轻松;你存钱旅行,去见没见过的人,抚摸陌生的建筑,他说你不过是从自己住腻的地方,去了别人住腻的地方而已⋯⋯

友情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非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碾压。

不要因为当下你们的关系很好,好到掏心掏肺,就给对方加上厚厚的滤镜。他怎么对待其他人,对你也不会是例外,你要清楚这个朋友为人处世的底线在哪里。

那些最巅峰的关系状态不可能是常态,友情出现震荡的时候,其实都是靠底线—也就是人品—在为关系托底。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看了看趴在一旁玩球的狗狗,叹了口气。

毕竟我也曾固执地认为,友情大过天且永不衰退。

我们都知道,年少时女孩子们会喜欢拉帮结派。

在吊扇呼呼吹着的整洁教室里,女孩们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哪怕是如今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比如我送你一个最近校园里流行的星星发夹,知道你喜欢借我的课外读物浏览,比如你记得我吃蛋饼不加葱,喜欢在校门口拍大头贴等,这些都被我们当作是友情的证明。

我也有过这样的“姐妹团”,几个人脾气相投,笑点一致,口味吻合。大家生活里90%都是彼此,那时候脑子里没有什么对未来的规划,每天在一起热热闹闹也不腻。

高兴了就想要昭告天下普天同庆,难过了就疯狂地更新社交状态,将自己的伤口毫不掩饰地曝光于众。那时的我们青涩稚嫩,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也不自知,对于撒娇求安慰求帮助这种事,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

恰好,那时候我们的欢喜悲伤也不缺观众。无论你是跌倒了,考砸了,还是失恋了,转个身就会有朋友的“别怕,我们在这儿呢”的安慰。我们天真地以为,这一辈子的眼泪都会有人关注。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关系简直不可思议。成长环境大不相同的人,怎么可能那么要好?

我在后来的人生里,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关系。

如今我们同样会在长夜里失声痛哭,但擦一把鼻涕,翻了翻通讯录还是忍住了,没有打给任何人。

因为我们明白,世界并不总是温暖的城堡,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铿锵前行,总要饱尝很多的苦涩,除了学会坚强、忍耐,熬过去,似乎也别无他法。

好朋友之间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我不知道用变淡了来形容对不对,或许时间和距离并不应该背负全部的责任。在时光流转里,我们在各自的试卷中写下了不同的答案。

如今,像我这样“90初”的人,除了几位在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外,大多数的同学都已经工作至少五年,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有些在老家公务员体系任职,有些在北上广漂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社会资源、社交圈层,甚至爱好都迥异起来。

再见面,能聊的也只是在看似气氛烘托得很好的宴席上,拎出那些共同犯傻的岁月,反复咀嚼,直至它变得索然无味。

偶尔有人问起“你最近如何啊”,我真的有好多好多话想说。可是从哪里说起呢?前情提要太冗长,事情又太复杂,没人会想听的,于是只剩一句“还好吧,就那样吧”。

不是我们不愿意再敞开内心,是路不同,我硬把你拉到我这边,你会不自在的。

即便是在自己的战场里发生了很多事,但是面对他人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也一个字都不想说。这世间从无感同身受,大家都被生活折磨得遍体鳞伤,让别人全盘托起你的难过,是件难为人的事。

早就没有了从前的贪心,想要把谁“绑”在身边,不可能永远都是一群人牵着手又笑又闹。各自都有妖魔鬼怪要对付,各自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人生任务。能并肩走一段路,已经是奇妙的缘分。

那些现在已经没怎么联系的人,都曾给过我许许多多个“明亮的时刻”,我始终都记得。如果说有什么说不出口的祝福,那就是希望我们在彼此看不到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我在网络上看见这句话,“活得越来越酷,朋友丢了一路”,心里很难过。

漂泊的日子,让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所剩不多,有时候也会对真理有了假设,也学会质疑爱情,不再相信没来由的善良。同行的人越来越少,开始学会一个人不动声色地做完很多事。人到了某一个阶段,生活就会开始对你做减法,削减你对梦想的热情,拿走你的一些朋友。

你的通讯录里,有多少位好友?

你的社群里,还有多少朋友?

在这个网络发达,每个人的社群好友都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人的时代,我们常常面临的现状却是:生死之交遍布天南地北,同城找不到人约酒吃饭。

现代社会交友成本很高。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想要交到真心朋友,实在是太难了。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就越难交朋友。

小的时候我们太简单了,只要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哪怕是共同讨厌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朋友。任何“点”都很低,兴奋点、泪点、笑点等都是如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就变了,变得复杂,变得多疑,变得难以靠近。

再也没有我看你顺眼,我们就能成为朋友的简单。我们要考虑的因素渐渐多了起来,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经济能力、人格魅力等,都能成为成年人交友的标准之一。

人长大了,心思也长大了,也就变得现实起来。就连交友都会变得世故,并且,我们试图在寻找那些与自己人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目标最接近的人成为朋友。

我们不再害怕与谁分道扬镳,因为对方也是如此。

交友成本变高,直接导致倾听和安慰的成本也在变高。

你想不想说,是个人问题。对方想不想听,也是个人问题。即便是发出的讯号有所回应,也可能只是一些不咸不淡的安慰,于是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闭嘴。

有人懂你言外之意,有人懂你欲言又止的幻想很难再有了。难以吐露自己的真心,是让当代成年人交不到朋友的主要原因。

我还算幸运,在工作后交到过一个好朋友。是的,一个朋友,已经是很幸运了。

我们两个是在一次音乐节上认识的。二手玫瑰在台上唱着《如你所愿》,这女孩一兴奋,把萤光棒甩在我头上。我光顾着摇头,根本没空看是谁干的,她却从后面挤过来。

“对不起啊!”

“没事。”

本以为萍水相逢,谁也不会记得谁。没想到,在音乐节结束后,我和她乘坐同一辆大巴士回酒店,聊了几句才知道,她也是坐当天晚上的夜车回沈阳。

后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慢慢感觉和对方的性格、想法、生活态度等都很合得来。大概是互相在工作和利益上没有交集吧,相处起来有种难得的轻松。

我们会分享生活中的大小琐事,聊自己的情感故事,毫不遮掩地显露出细腻的少女心思。见面的时候会一起拍美美的照片,精心给对方准备节日礼物,更不会错过彼此生日。

所有种种,就和读书时闺密相处一样,而且比那时更多了一份成熟拿捏的分寸感。她不说的事,我从不问;我不聊的话题,她不会再提第二次。这种关系也并没有那么纯粹,它建立的前提是我们彼此尊重。

成年人的友情不可能回到年少时那样单纯无忧的状态,它势必是复杂且脆弱的,而我们唯一可以为对方做的,就是保有为对方考虑的真心,以及尽力保全的努力。

步入社会后你会发现,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和可以掌握的。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你可以从他们中间选择那些与自己适配、愿意共同尊重规则的人成为朋友。

如今,我倒是觉得,最好的友谊不一定非要联系频繁、形影不离。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暗室,都有别人不可入侵的部分。剥离了陪吃陪喝陪聊八卦,还有一些不以利益为目的的真诚关心,不必再透过交换秘密换取信任,这对于成年人来说,就已经很难得了,要珍惜。

几年前一个普通的下班尖峰,

那天的云朵格外厚,像是一勺随时要流下来的淡奶油。

绿灯亮起,背着Piglet书包的爷爷和他的大狗狗在斑马线上跑了起来,

嘴里还叨念着:“再过一个路口,我们就到家了。”

相册里的照片几经轮转替换,唯独这张,治愈了我很多年。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