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看病老说不清症状?试着先纪录6件事,让照护变容易,找回一家笑容 – 大保社


长辈看病老说不清症状?试着先纪录6件事,让照护变容易,找回一家笑容

长辈看病老说不清症状?试着先纪录6件事,让照护变容易,找回一家笑容

根据统计,假如不是特别罹患某种急性疾病或意外,许多高龄长辈的健康状况也许原本好好的,但忽然就在几个星期内就急转直下,变得非常衰弱而失能,所以若不是与长辈住在一起,甚至住在不同城市,除了常常打电话问候外,还是要抽出时间至少每个月见父母一次面。

前文化部长龙应台住在香港时,每二星期一定回中国台湾屏东乡下陪妈妈,持续经年,后来她觉得妈妈真的老了,就毅然决然放下一切,搬到屏东跟妈妈一起住。

当有机会回老家陪父母时,难免会想到帮他们整理堆积如山的物品,但是有许多我们觉得是垃圾该回收的东西,在未取得他们同意前,千万不要随便扔了,要体贴他们的心情,因为随着年纪愈大,身边许多我们曾经珍惜与拥有的事物都不断的失去,还包括失去亲友及自己的健康。

那种失落及惶恐,是我们不容易体会的,因此当他们想用物品填补内心的空虚或在恐惧中有所依附时,千万不要残酷地说:“这些东西你以后根本用不到。”

父母的身体除了看得到的病痛外,也许还有许多是他们不想讲,或者怕我们担心的不舒服,建议在生日的时候送他们高阶的健康检查当礼物,这样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问:“健检报告出来了吗?”来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那些隐而未宣的病痛也可以在共同讨论健检数据的时候得以了解。

长辈跟任何年龄层的人一样,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不舒服却不肯讲,隐瞒病情一直拖着,另一种是常常抱怨这里痛那里痛,但是检查或治疗却始终无法改善,身为子女,对这两种极端状况都要准备妥善的应对方式。

不管是我们自己身体病痛或带长辈到医院就诊,除了检验数据提供医生参考外,病人诉说病情的进展状况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疼痛的描述非常主观,而且是从外在检查不出来的,也因为医生看不到,所以我们能提供给医生的讯息就很重要,可以帮医生在多种可能的病因中理出头绪,比较有机会作正确的诊断。

因此在到医院前,最好做好以下几点纪录:

第一、痛了多久?是昨天开始,还是已经一个星期或更久?

第二、每次从哪里开始痛?然后那些地方连带也都会痛?

第三、每次痛会持续几分钟?一直痛,还是痛一阵子好一些,然后又痛?一天会痛几次?还是多少天痛一次?有没有注意到在什么情况下会引起疼痛?

第四、是哪一种痛?是闷闷地痛;还是像针刺到的痛?还是像电到一样?

第五、很痛,还是普通痛?

第六、在这次看病以前曾经有这样的痛过吗?是几个星期,几个月或几年前?那时候有去治疗吗?还是这次是第一次这样痛法?

要完整回答以上六个问题,在家就必须先仔细观察,并且在纸上个纪录,不然到了诊间,若是病人很多,医生问诊的时间就不多,若是一下子想不起来说不完整的话,医生也只能根据有限的资料,甚至是“错误的揣测”来下诊断,无法药到病除,双方都只有浪费时间耽误病情地一次又一次尝试错误,很可惜。

有这些纪录,若是不能由自己陪伴长辈到医院就诊,也可以托给看护交给医生看。

假如住在不同城市,实在无法常常陪伴长辈到医院时,因为社会环境不断在改变,有许多行业不见了,但是随着新的需求也增加许多行业,比如自费陪诊服务的出现。

许多高龄长辈因为孩子忙或者不在身边,但是老人家慢性病多,常有就诊的需要,近年有业者推出各种付费的服务,包括接送家里的老人家到医院看病,检查或治疗,当然也包括代为批价跟领药,也可以帮忙写下医生的嘱咐或药师提供的用药注意事项,让无法陪诊的家属可以掌握父母就医的状况。

这种按小时收费的照顾服务员,对民众来说,可以弥补近年官方推动的“长期照顾服务法”的不足之处。因为要申请免费官方补贴提供的照服员,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比如身心失能持续已达或预期达6个月以上的老人家,才是长照法的适用对象。

而且所谓失能的判定也要符合多项标准,因此,对于家中有老人家的许多家庭来说,虽然不符合长照法的失能标准,但是老人家也无法独自去医院看病,有了这种新出现的自费陪诊服务的确方便许多。

除了运用真人陪伴服务之外,对于高龄长者的照顾,也要善加利用科技与人工智慧。目前远距照顾的技术发展与运用,正在快速兴起中。

其实所谓“远距”照护,不见得是指距离非常遥远,而是指只要出院离开医院,就算远距,病人即使待在家里,仍然可以透过智慧科技与电子传输的应用,让自己以及家人或医院,随时知道身体的状况,那些不断记录与回传的各项数据,比如心电图、血压或血糖的数值,让医生更能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当智慧科技侦测到异常数值时,会主动通报相关人员,有必要时,也可以在病情恶化之初,就及时救援。

这种医疗用途的远距智慧科技,对于偏乡的健康照护,也是值得发展的辅助工具,虽然目前的法规因为责任归属的问题,还不允许远距的医疗诊断行为,但是在病情变化的侦测方面,的确可以提供医师更多有效的资讯来协助治疗。

假如我们运气不错,若能在长辈身体还算健康时就陪伴他们,应该趁机会问他们的遗愿与遗嘱,以及希望接受的终老方式。

这些问题对华人很敏感,也不是上一代长辈会主动跟孩子谈的,或许可以在一起看电视剧,看新闻,或从别人相关的遭遇中把握机会来谈,不过不必急着一次就追根究柢问清楚,慢慢来,一次谈一点,要让老人家有心理准备,也要给他们充裕的时间慢慢沉淀思考。

如果觉得直接问他们还是很突兀不太礼貌的话,可以从吐露自己的想法开始:“我希望我死后的骨灰可以撒在玉山上,因为……”“假如我身体不能走动必须要人照顾的时候,会想住到xx安养院,因为朋友说那里有很多活动,设备也很好……”

另外一个方式就是透过与父母看过往的相片,聊起以前的温馨往事,然后从早已过逝的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他们面对人生最后阶段的不同例子,来谈自己希望如何,在这温暖的回忆中,以前人为借镜,也是跟父母聊生后事很好的机会。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