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儿孝顺,80岁奶奶却罹忧郁症?医分析:做好“这件事”就不怕老,拥抱愉悦熟龄 – 大保社


身体健康、儿孝顺,80岁奶奶却罹忧郁症?医分析:做好“这件事”就不怕老,拥抱愉悦熟龄

身体健康、儿孝顺,80岁奶奶却罹忧郁症?医分析:做好“这件事”就不怕老,拥抱愉悦熟龄

美国众议院议长裴洛西快闪访台,受到高度关注,这位82岁的老太太从政以来一直有清楚的信念与价值,虽然高龄,依然精力充沛,还能经得起这样长程的旅行与紧凑行程。

我的门诊也有一位年龄相仿的张奶奶,她体态优雅,丝毫看不出已80高龄,虽然丈夫早逝,独立抚养两个儿子长大,但孩子都已成家,平常活跃于社区活动跟课程。

张奶奶来到门诊,是因近几个月来对事物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容易觉得疲累、失眠,且常有胸闷心悸。做了一些检查都正常,经过问诊,才发现张奶奶有轻微忧郁症

但问到有什么忧心事情?张奶奶自认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连朋友也不敢置信她得了忧郁症!直到有一天,她拿了一张年轻时曾在美军俱乐部工作、穿着泳装在游泳池畔的照片,如此窈窕美丽,我突然有些明白她忧郁的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指身体(生理)上、精神(心理)上及社会(社交)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健康老化,或是成功老化,也包含了生理、认知及社交上的健康状态。

心理社会发展的研究,大多着重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对于成人中年到老年的心理社会发展,了解的并不多。

早期着名的是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划分成有次序的8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有其发展任务跟危机。而个人要在各个阶段学习适应不同的困难,化解不同的危机,完满相对应的发展任务,逐渐成长,最后完成具有整体性的自我。

其中,与中老年相关的是第7与第8个阶段。

中年,大约是50~65岁,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传承创新(generativity),不仅仅是教养孩子,还能进一步思考“我能为这个社会贡献什么”、“如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给后代”?发展顺利,则能产生关怀及贡献下一代的阶段发展特征;相反的,若发展不顺利者,即会出现心理发展危机,如迟滞不前、自私自利、自怜自艾、不顾未来等。

晚年,大约是65岁至死亡,是心理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是自我统整与悲观失望。

到了晚年,我们会开始回顾这一生:“我是不是过了有意义的一生?而那个意义是什么?”“我完成或实现了什么梦想?”若无法化解这样的危机,就会有悔恨、失望、忧郁、甚至绝望。若能完成发展任务,接受自己的人生,感到完满,则能昇华为智慧。

《哈佛教你幸福一辈子》作者乔治.华伦特,延伸了艾瑞克森的理论,并整合自1938年启动、关注长达80年的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成果,对于老年的心理成长与变化,提出更细腻的解析。

这个研究结合了3群人,包含了社经环境与智力发展迥异的男性和女性:第1群是哈佛大学的大二学生,当中甚至包括美国已故XX甘迺迪;第2群是在波士顿贫民区的男性;第3群则是特曼研究(Terman Study,史丹福大学针对资优儿童进行的研究)中的资优女性。

研究发现,能够完成传承创新这个发展任务的人,有很高比例在70岁后能保有愉悦的老年生活,而不感到失望忧郁。

华伦特还描述了在传承创新的下一阶段—“意义的拥护者”,是能够保存及保护个体所处文化或社群中形成的、大家所认同的意义或价值,将之继续传承到下一代。而这个意义不见得是很宏远的社会文化价值,也可能是在家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像是家规或祖训。

也许裴洛西持续在工作岗位上,捍卫她相信的价值信念,是让她如此高龄依然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的原因之一。

而张奶奶停滞在关注自身年华老去,无法接受这之间的落差,也许是造成她忧郁失望的部分原因。若她能将焦点转向周遭家人、社区,试着看到她为家人社区曾经或现在贡献的种种,或许会发现她不是“老了”,而是仍然在“成长”中。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