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恐致中风、心肌梗塞!医师:肠泌素、排糖用药让存活率大大的提升 – 大保社


糖尿病恐致中风、心肌梗塞!医师:肠泌素、排糖用药让存活率大大的提升

糖尿病恐致中风、心肌梗塞!医师:肠泌素、排糖用药让存活率大大的提升

达志(示意图,非当事人。)

刘育志医师:大家好,我是刘育志医师,欢迎林柏霖医师来到照护线上。

林柏霖医师:大家好我是林柏霖医师。

刘育志医师:血糖超标时,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是会带来很多并发症,请问糖尿病对患者,最大的威胁是什么?

林柏霖医师:糖尿病最大的威胁,就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它可以分成从脑、心脏跟周边,包含可能会造成中风、心肌梗塞,甚至会造成周边血管阻塞,依照比例不太一样,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左右,都有这样的风险性,所以糖尿病真的会造成心脏血管阻塞,这也是我们心脏科医师最担心的。

刘育志医师:请问什么是动脉粥状硬化?

林柏霖医师:这个名词最简单的就是血管阻塞,因为糖尿病会造成我们的血管变得比较小,第二个,可能会有一些胆固醇,或者是高血压的一些疾病,会造成血管更严重阻塞,糖尿病常常会造成全身性血管的问题,通常会分大血管或小血管,大血管就是一些冠状动脉,周边血管叫大动脉,或者是脑部的血管,所以糖尿病常常会造成中风、心肌梗塞、周边血管阻塞,当然也会造成眼睛,甚至造成肾脏动脉的血管,所以中国台湾洗肾率很高也是跟糖尿病有关。

刘育志医师:心血管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林柏霖医师:最常见的就是以喘为表现,病人因为心脏血管有一些阻塞,活动力下降,所以病人很常第一个症状是觉得会喘,但是再不管它时,可能会出现胸闷,所以常常听见叫心绞痛,心绞痛通常是典型的胸痛,可能是胸痛合并到左肩,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症状,或是下巴,第二个是它的疼痛会因为休息而改善,这是典型心绞痛的定义,但是胸痛到连休息都不会改善时,这可能就进入到不稳定的心绞痛,这时会建议民众尽快就医,是比较安全。

刘育志医师:如果有心血管疾病,会建议调整控糖的药物吗?

林柏霖医师:我想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指引,当糖尿病遇到心血管疾病时,可能需要做肠泌素的治疗,或者是排糖用药,提早介入会改善病人的存活率。

刘育志医师:肠泌素如何控制血糖

林柏霖医师:肠泌素是我们吃了东西,食物经过胃到肠子的时候,就会刺激肠泌素的分泌,这是天生就有的贺尔蒙,只是当糖尿病发作时,肠泌素的效果就会变差,变差时就会造成血糖变高,因为肠泌素本身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它可以让我们的胰岛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同时可以让胃排空下降,所以它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让血糖去做改善。

刘育志医师:哪些族群适合使用肠泌素控制血糖?

林柏霖医师:以目前所有的研究证据告诉我们,如果今天有一位糖尿病病人,他有合并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风、心肌梗塞、周边血管阻塞时,这样子就是最好的适应症,过去很多人都认为体重过重,或者食欲比较强等,目前最好的证据,就是已经有发生心血管疾病时,这时使用肠泌素是最好的时机点。

刘育志医师:一定要等到口服药无法控制血糖时,才开始使用肠泌素吗?

林柏霖医师:这个观念从去年开始有大大的变革,过去都以为是这样,但其实现在只要有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在使用双胍类无效之后,就可以加上肠泌素的治疗,因为这个肠泌素治疗,在针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可以让中风、心肌梗塞减少、存活率提升。

刘育志医师:日常生活中要如何保养心血管?

林柏霖医师:我想可以用最简单的口号叫SABCDE,S就是盐巴,不能吃太咸,A就是酒精,不能喝太多酒,酒精要适度饮取,B就是体重,体重不能太重,BMI须维持在22-25左右,C就是抽烟,可能要戒烟,因为吸烟确实对我们的心血管不好,D是饮食,饮食的控制,可以往像地中海型饮食去做调整,E是运动,要适度运动,每个礼拜150-180分钟,规律运动就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

林柏霖医师:有一位32岁的男性病人,非常年轻,他得糖尿病已经快十年了,他的糖尿病控制得不是很好,糖化血色素大概9%左右,第二个是因为他的工作关系,他是一位保全,所以饮食时间也不是很固定,也没办法固定的运动,所以他的体重一直都在BMI35-38之间,看这样的病人会不会没有事情?经过这十年没有控制好他的血糖、血脂,最后造成不稳定的心绞痛,甚至最后造成心肌梗塞,因为发现心肌梗塞,刚有提到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之后,刚有提到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之后,血糖用药就使用上肠泌素,后来也会去抑制他的食欲,血糖控制得更好,甚至得到体重下降的效果,对他来说是一个全身性的保护。

林柏霖医师:目前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慢慢从过去的只看重糖化血色素的控制之外,慢慢进入器官保护的时代,特别是已经有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认真用药物改变的方式,去治疗你的心脏,目前来讲很常见的像肠泌素,或者是排糖用药,它们都有一些针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可以让病人未来的中风、心肌梗塞,甚至存活率会大大的提升。

刘育志医师:感谢林医师来到照护线上,我们下次再见,掰掰!

林柏霖医师:掰掰!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