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房贷、孩子、家庭,我得待在收入不错的公司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中年告白:44岁的我疲惫又认命 – 大保社
▼
为了房贷、孩子、家庭,我得待在收入不错的公司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中年告白:44岁的我疲惫又认命
图片仅示意,非当事人
本书作者强纳森‧劳赫毕业于耶鲁大学,是全球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资深研究员。身为典型的人生胜利组,却在中年之际,莫名感到自我怀疑与焦虑,他不知这种不安是从何而来的,又是否会结束。
他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神经学等各方面探询答案,并采访众多知名权威专家及各行各业的中年朋友,结果发现人生的幸福指数呈U型。
中年故事之一暂时卡住的人生
44岁的蓝迪就是一个因为曾经一帆风顺,而他的失望感受因而特别强烈的好例子。
他的情绪是健康的,外在条件不错,选择也都很明智,这些都足以让他过舒适的生活,但是他的感受却完全被年纪效应左右。他实现了事业成就的目标,他的婚姻幸福,有个杰出的儿子,但是这些却没有带给他满足感。他处在幸福曲线的下坡路段已经好几年了,可能接下来的好几年也还是这样,现在他已经接近幸福曲线的底部,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永无止境的失望笼罩着他。
当我问他怎么定义自己的40几岁时期,他回答“疲惫、认命”。我问他为何认命呢?他说:“我做了10几年同样的工作,我所从事的职业领域正面临骤变,现在都在裁员。我觉得我能做的改变有限,这些事注定都会发生的。我在20几岁时,会想做什么就去做,勇于尝试新事物。但现在如果我想要保有现有的生活形态,住在好房子里、能供养小孩上大学、全家人去度假等,我就必须一直待在收入不错的公司里,做着自己不太喜欢的工作,这就是我所谓的认命,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尝试的空间了。”
“是否有幻想过逃走?”我问他。
“当然啊!我曾想过去墨西哥度假,在优美的湖上划独木舟,欣赏夕阳,晚上看星星。我还想过要搬到墨西哥去住。”他有时也会幻想提早退休。“我还要这样过20年吗?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我一直不想做的工作吗?我真不想,于是我就想像还能做什么其他的事。”
“你是否正值中年危机?”我问他。
“我确实正当中年,但是我觉得危机应该是种突然出现又能马上解决的状况,应该有更精准的字词来形容我这种持续性的状况。”他回答。
他认为几年后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应该会上升,也许从6分上升到7分。不过下一秒,他就体认到自己的乐观预估似乎有点强迫自己硬要如此。“我尽量让自己保持乐观,因为如果不这样就没办法继续过同样的生活。不管如何,我已经训练出强大的内在力量,来处理这类问题。”
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乐观,不如说是顽强地继续战斗下去。蓝迪的例子让我想到汉那斯.史瓦登曾说过的话:“一方面你对自己的过去感到失望,另一方面也对未来期望破灭,所以中年时期你的过去和未来同时让你觉得悲惨。”但其实蓝迪一点都不悲惨,当我看到他和他鹣鲽情深的妻子,以及兴高采烈的11岁儿子的互动时,我知道他并没有忧郁症。当他说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时,我相信他真的是这么认为。他正处于疲乏的关卡,过去累积的失望席卷而来,而未来则还在转弯处,尚未到来。
中年故事之二因为苦难而更懂感恩
玛丽安的状况则和蓝迪大相迳庭。玛丽安是44岁学有专长的职业妇女,中年时她遭遇一连串可怕的灾难,之后她变得比一般人更实际,也更容易接受事实。为何会如此?我们来看看她的故事就不难理解了。
在玛丽安的母亲罹患癌症后不久,她也被诊断出罹癌,幸而只是误诊。但过不久,她又被诊断出罹患另一种癌症,这次就没那么幸运了。她先生则罹患一种难以治愈的罕见疾病,接着她公公去世了。“我遭遇了中年危机。”她告诉我,“发生这么多重大的事,都说明了我的中年危机在我40多岁时来临,我突然意识到死亡,这让我觉得自己老了,未来不会再有什么成就了,这些都是中年危机的特征。我简直就是中年危机的教科书。”
玛丽安的感觉就比较难解释了。她用“焦虑”、“反思”、“感激”这几个词来描述自己的40多岁时期。为何经历了这么多不幸之后她还会有感激之心呢?她和先生现在都恢复了健康,过去的那些磨难使她重新设定自己的期望值。“一旦度过艰苦的时期,再回头看当时,心里会想,老天啊,我的生活多么精彩啊!”每当她坐在户外享受好天气时,都这么想着。
在坎特里尔的阶梯评量表中,她给自己目前的生活打了7分,而她给20几岁和30几岁的自己打了8分,不过7分也很高了。对于未来,虽然她知道不会再像过去那么刺激精彩,但她也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心里平静许多。“虽然我不觉得自己有多老,不过未来应该不会太出乎预料。我并不排除发生重大改变的可能性,只是我不再期待了。”
这样好吗?我问她。她给我一个中庸的答案:“没有人喜欢衰败,但是我不再为此生气了,我老了,不需要再为这种小事烦恼了。”
玛丽安其实一点都不老,但是她老是说自己老了,当然她所说的“老”不是她实际年龄上的老,而是她在幸福曲线上的主观位置。史瓦登曾说中年时的健康危机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失望,进而缓解情绪上的痛苦,保护自己不受负面回馈效应一再循环的影响。我并不是说玛丽安的不幸遭遇有可取之处,但她和死亡擦身而过及苦难的过往经历,让她摆脱了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家庭危机让她在幸福曲线上抄了捷径,更快到达曲线后半段成熟的现实主义阶段。她和蓝迪同年,但她的生活满意度似乎比蓝迪超前了10年。
通往现实主义的过渡阶段听起来似乎了无生趣又令人沮丧,但请鼓起勇气面对吧!耗尽不切实际的乐观想法,或许会过得很辛苦,却能给生活带来一丝清新的阳光。
作者简介_强纳森‧劳赫 Jonathan Rauch
毕业于耶鲁大学,全球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资深研究员,“幸福曲线”理论创始人。2005年获得美国地区杂志奖者,2010年获得美国地区头条新闻奖。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