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女儿余苑绮爱吃蔬果、不烟不酒,为何罹患直肠癌?台大医师:“这个”才是肠癌关键 – 大保社
▼
余天女儿余苑绮爱吃蔬果、不烟不酒,为何罹患直肠癌?台大医师:“这个”才是肠癌关键
编按:资深艺人余天、李亚萍的女儿余苑绮(已改名为余泳沄)2014年罹患直肠癌3期,至今挺过近70次化疗,不过病情每况愈下,2022年8月离世,享年39岁。
从直肠癌复发到转移淋巴,历经手术和70次化疗,肺部只剩一个叶片,39岁余苑绮抗癌过程非常辛苦,回看她的饮食习惯,她爱吃蔬果、不烟不酒,还喜欢运动,堪称健康楷模,为何年纪轻轻就罹癌?
(原文刊载于2019/10/23,更新时间为2022/8/21)
▲弟弟余祥铨晒出庆生照,在脸书写下:“祝我最爱的2姐生日快乐,希望你身体健健康康,每天都可以开开心心!”(图/余祥铨脸书)
大肠癌到底有多常见?
我当肠胃科总医师的时候,每个星期在内视镜室里检查总是会发现好几个新的胃癌个案,十几年过去,如今胃癌病人好久才会发现一个,取而代之的却是满山满谷的大肠直肠癌(以下简称大肠癌)病患。
过去二十年来,中国台湾的恶性肿瘤排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卫福部2015年死因统计结果,盘据癌症前三名依序为气管、支气管和肺癌;肝和肝内胆管癌;以及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相较传统的胃癌逐年下降,肝癌的发生率趋势也渐缓,大肠癌俨然成为新的国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有人说是因为公共卫生与医疗改善,让与环境卫生相关的癌症变少,例如胃癌(与幽门杆菌感染有关)、肝癌(与B型、C型肝炎有关)与子宫颈癌(与人类乳突病毒有关)就逐渐变少。
有人说是生活西化,包括饮食习惯的改变,如蔬菜摄取量减少,而动物性脂肪与红肉类摄取量大幅上升,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一个地区的肉类、动物性脂肪消费量与大肠癌增加的趋势一致,且这种西化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肥胖,更是增加大肠癌风险的重要因素。
此外,吃得油又不运动,造成某些癌症持续增加,像大肠癌就是其中之一。
谁是罹患大肠癌的候选人?
大肠癌的增加与生活西化总是脱不了关系。其实“西化”说穿了,就是都会型的生活型态:活动量或运动量减少(以车代步、久坐不动)、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取量增加。此外,高龄化的社会型态与生活方式演变,正给大肠癌坐大的温床。
亚洲各地区的大肠癌发生率逐年上升,正印证了这个“西化”理论,由西化或现代化最早的香港、日本或新加坡率先增加,韩国与中国台湾继之,而内地的沿海大都市如上海、广州,甚至内陆的四川,这几年来也以快速的趋势增加。
此外,高龄化与居高不下的亚洲抽烟盛行率,以及本来就众多的人口,导致亚洲地区的大肠癌个案占了全球的40%,为北美洲的4倍与欧洲的1.5倍。
各地区关于大肠癌危险因子的研究都显示非常一致的结果。
研究显示,与大肠癌有关的危险因子包括年龄、男性、抽烟、运动量不足、肥胖、糖尿病、一等亲有大肠癌家族史、摄取较多量的红肉或油炸食物等。如果你同时具有多项危险因子,代表你有较高罹患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因子是你改变不了的,如性别;有些是挡不住的,如年龄。所以别说你没有那些坏习惯,绝对不会得大肠癌,因为你总是会老的。
那么,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真的就可以降低大肠癌的风险吗?
丹麦一份关注五万多位50∼64岁成年人长达十年的研究发现,具有愈多良好生活习惯的人,其罹患大肠癌的风险成阶梯式的下降。具备五个好习惯的人,比起只有一个或完全没有任何好习惯的人,罹患大肠癌的风险整整低了23%。
这些所谓的好习惯包括运动、维持适当腰围、不抽烟、控制酒精摄取量、以及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以高纤食物、脂肪作为热量来源的比例、减少红肉或加工肉品摄食量、多摄取蔬果)等。
除此之外,许多研究也显示加工肉品或油炸物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摄取或烹调食物时也应该要多加注意避免,尤其是以外食为主的人。
大肠癌的临床症状
大肠癌的确可能会有某些症状,但并非有这些症状的人都是大肠癌,甚至大部份不是。常常为了这件事情,我在门诊得跟我的病人一来一往,有时候会想:干脆帮他大肠镜做一做,还比在这里讨价还价省时。
我们常常在医药版看到一些报道或采访写到:如果有血便、排便习惯改变,或伴随体重变化时要警觉有无大肠癌。但是这些症状到底是不是有用呢?
首先必须跟各位澄清几点:
1.早期大肠癌几乎没有症状
大肠癌要有症状,基本上要到第二期、甚至第三期以上,如果希望找到可以根治的原位癌(第零期)或第一期癌症,想靠有无症状来决定要不要做筛检是绝对不可靠的。
2.年龄才是影响肠癌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排便习惯改变,非大肠癌特有,它也是功能性肠胃疾病很常见的症状。
例如,只要肠道蠕动的速度变快,水分来不及完全吸收,粪便来到肛门口依然稀软,就有可能变细;而蠕动得慢一点,水分吸干,粪便就会较硬或造成便秘。
因此,光要以排便习惯有否改变来看是否罹患大肠癌,实在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而且会徒增恐惧与困扰。
由于大肠癌是与年龄有关的疾病,而且与年俱增,年轻人有类似症状的,往往是功能性肠胃疾病,光靠症状预测有无大肠癌,难以与50岁以上的成人相提并论。
3. 大肠镜检查后不必年年反复检查
假如近年内已做过大肠镜,基于腺瘤生长至癌症需耗时5年或更久,癌症引起症状的机会相对较小,大可不必一直反复接受
大肠镜,即便做了对症状也不会有帮助,反而会因为担心或紧张,让症状加剧(因为焦虑是功能性肠胃疾病症状加剧的重要成因),应该针对功能性肠胃疾病去接受药物控制或调整作息。一般只有大肠镜发现进行性腺瘤才要在短期内再度进行大肠镜关注,即便如此也是三年之后,实在不必每年接受大肠镜。至于正常或小腺瘤,一般建议五年后大肠镜关注即可。
4.肿瘤生长位置不同,症状有所不同,症状出现时间也不同
粪便的水分会随着在大肠里蠕动的过程,逐渐被肠黏膜吸收,使粪便从近端大肠移动至肛门的过程中,逐渐变干、变硬,因此排便习惯改变或血便等症状比较容易发生于远端大肠癌或直肠癌,而粪便在近端大肠因仍呈液态或软便,通常不易因与肿瘤摩擦而产生上述症状。反过来说,因不易有症状,因此发生在近端大肠的肿瘤,往往会生长到相当大才被诊断出来,而且常常要到发生贫血,血红素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有喘、头晕或脸色苍白等症状去就医,才被诊断出来。
5.长痔疮的人也可能得直肠癌
有些人有痔疮问题,因此排出血便就一厢情愿认为是痔疮所致。
过了50岁后的血便,若是先前没做过筛检还是提高警觉的好,没有人说长痔疮的人可以免于直肠癌,鸵鸟地选择性认定出血原因必定是痔疮,一念之差,人生可能就往全然不同的方向去了。
目前国民健康署的大肠直肠癌筛检计划,被筛检找出来的癌症有将近50%是零期或一期的早期癌症,只有7~8%是第四期。反观有临床症状后才就医,被诊断出来的大肠癌个案当中,有高达20%是第四期,早期癌的比率只有21%。
很多筛检出早期癌来的民众都惊呼“怎么会⋯⋯我都好好的啊⋯⋯”由此可知,大肠癌最常见的症状叫做“没症状”,真正有症状的时候,疾病往往已经进展到一个程度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有症状提高警觉是好,但是更重要的是年龄,超过50岁,即使没有症状时也要做筛检,才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动作。有症状才去检查不叫做“筛检”,那个叫做“就医”。
作者简介_邱瀚模
台大医学院内科临床教授
台大医院内科部主治医师
台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中国台湾消化系内视镜医学会理事
中国台湾消化系医学会副秘书长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